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以傳統的「國別史」為基礎,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從「跨國」和「主題」的視角進行史學研究。課程將以「近現代東亞」為時間和空間的向度,選擇學術研究主題例如「殖民主義」、「帝國」、「戰爭」、「移民」等,帶領學生研讀國際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 學習搜集利用多國史料的研究方法、對多重語言史料的解讀、及寫作訓練。進一步的以課程學習的成果為基礎,促進學生發展個人的研究題目。
學生必須要在課前閱讀指定的相關資料, 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導讀, 並就一特定議題獨立撰寫一篇期末報告、並在課堂做口頭報告
能力項目說明
引領學生了解東亞史研究的學術脈絡;
培養學生從事獨立研究的能力;
擴展學生對世界歷史以及在跨國的脈絡之下的歷史議題的知識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9/13, Week 1: 概述:主題與史料
9/20, Week 2: 個人研究文獻回顧與史料介紹
Theoretical foundation
Reading: Violence Introduction and Part I: Colonial Violence and “Ways of Seeing”; Part II: Colonial Authority and the Violence of Law
Course Reader Part I: Expanding the Contours of the Japanese Empire
主題1: 「殖民主義」與「帝國」在近代東亞
9/27, Week 3: Japan’s 1st Attempt of (Southward) Expansion: Eskildsen, 2019
10/4, Week 4: Eskildsen, 史料解讀
10/11, Week 5: Inter-imperial Settler Colonialism: Azuma, 2019
10/18, Week 6: Azuma, 史料解讀
10/25, Week 7: 彈性上課
War and the Colonized:Course Reader Articles Recommended for Further Reading, Part III
11/1, Week 8: Empires and War: Shirane, 2022
11/8, Week 9:Shirane, 史料解讀
提交「期末報告」大綱
主題2:戰後新秩序和冷戰
11/15, Week 10:
專題演講
講者:
11/22, Week 11: Reconstructing East Asia: Kushner, 2015
11/29, Week 12:Kushner,史料解讀
12/6, Week 13:Cold War Crucible: MASUDA, 2015
12/13, Week 14:MASUDA,史料解讀
12/20, Week 15: Szonyi, 2016
12/27, Week 16: Szonyi,史料解讀
1/3, Week 17:「期末報告」口頭報告
1/10, Week 18:繳交「期末書面報告」
上課參與/導讀,50%;期末書面報告,50%
Required Readings:
羅伯特. 埃斯基爾森(Robert Eskildsen)(林欣宜譯),《日本與東亞的帝國轉型 : 臺灣出兵與日本帝國主義之萌芽》。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
顧若鵬(江威儀譯),《從人到鬼,從鬼到人:日本戰犯與中國的審判》。遠足文化公司,2021
宋怡明,《冷戰下的金門》,2016
Recommended Readings:
班納迪克.安德森 (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1999/2010 新版)
林孝庭,《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遠足文化,2017
戴維理(堯嘉寧譯),《成為臺灣人: 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