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中國現代政治的全球本土面相

Course Name: The Glocal Dimension of Chinese Politic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現代政治是世界性的歷史現象,發軔於現代性全球擴張與各地政治傳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中國的現代政治亦復如此,是全球(global)與本土(local)因素混合形成的敘事與實踐。若想認識中國現代政治,必先充分理解其全球本土(glocal)面相。

準此,本課程透過閱讀中外相關學術著作,把握中國現代政治現象中各種全球本土因素、課題及其影響,並由此呈現中國現代政治之特殊性與普遍性,進而反思現代史上重大政治事件與行動主體之相關敘事與意義。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對中國現代政治的內涵、現象、事件與意義有較為完整的認識。
    2. 對中外相關學術研究課題、現狀、趨勢有系統的把握。
    3. 能正確解讀並批判分析學術著作之論旨、論據、貢獻與不足。
    4. 學習嚴謹學術討論必要之思考與表達能力。
    5. 奠定獨立研究中國現代政治歷史之基礎。
    6. 初步具備解析敘事之意識與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導論

    翟文喆,「妙麗為什麼不能嫁給哈利波特」。https://asemia623.pixnet.net/blog/post/42907963

    課程說明

    授課、討論。

    2

    殖民與西方崛起

    彭慕蘭,《大分流》,導論至第五章。

    授課、討論。

    3

    (中秋節)

    不上課

     

    4

    敘事與認識論暴力

    何偉亞,《英國的課業》,導論,第三部分全。

    劉小楓,〈新史學、帝國興衰與古典教育〉。

    報告、授課、討論。

     

     

    5

    新思潮與文化政治(一)

    汪暉,《世紀的誕生》,導論至第四章。

     

    報告、授課、討論。

     

    6

    新思潮與文化政治(二)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兼論思想史的層次〉、〈從「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與「政治」〉、〈五四運動與生活世界的變化〉、〈「煩悶」的本質是什麼──近代中國的私人領域與「主義」的崛起〉。

    報告、授課、討論。

     

     

     

     

     

     

    7

    青年政治

    李志毓,〈中國革命中的小資產階級(1924-1928)〉。

    汪正晟,〈青年自我與延安整風〉。

    汪正晟,〈從青年敘事論國民黨小組會議與中共政治技術〉。

    張歷君,《瞿秋白與跨文化現代性》,導論至第三章。

    報告、授課、討論。

     

     

     

     

     

     

     

     

    8

    革命(一)

    陳永發,〈內戰:毛澤東和土地革命:錯誤判斷還是政治謀略〉。

    劉季倫,《青年毛澤東的思想與中國共產革命》,前言、第一至三章、第六章。

    報告、授課、討論。

     

     

     

    9

    革命(二)

    黃道炫,《張力與限界》,引子、第一、三、五、六章。

    報告、授課、討論。

     

    10

    國家建構

    李懷印,《現代中國的形成(1600-1949)》,第一、三、九、十章。

    報告、授課、討論。

     

    11

    國家與社會

    羅威廉,《紅雨》,導論、第四、九至十二章。

    楊維真,〈蔣介石的地緣關係〉。

    報告、授課、討論。

     

    12

    性別政治

    叢小平,《自主:中國革命中的婚姻、法律與女性身分(1940~1960)》,導論至第四章。

    報告、授課、討論。

    13

    戰爭與地緣政治(一)

    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導言、第八至十章、結論。

    報告、授課、討論。

     

    14

    戰爭與地緣政治(二)

    呂迅,《大棋局中的國共關係》,前言、第三至五章。

    授課、討論。

     

    15

    政治經濟的視角

    溫鐵軍等,《八次危機》,第一部分全。

    報告、授課、討論。

    16

    毛時代的政治與生活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前言,第一、七至九章。

    報告、授課、討論。

     

    17

    科技與政治

    安舟,《紅色工程師的崛起:清華大學與中國技術官僚階級的起源》,導論到第五章。

    報告、授課、討論。

     

    18

    期末報告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繳交期末報告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6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期末報告:請於指定書目中選擇專書兩本、參考書單專書一本,精讀全書後,圍繞特定學術課題,撰寫研究討論或書評文章(review article),限15,000字,內容格式比照史學核心期刊上同類文章。於113年1月12日(五)前以WORD檔寄交教師電子信箱,逾期不收。佔學期成績35%。
    2. 上課報告:自第4週起,學生輪流於課堂報告一次,負責該週指定材料之導讀、分析與評論。報告時間為50~60分鐘,內容包括:作者介紹、著作論旨與論點梗概、分析批判、回答教師提問。根據報告人對材料之理解程度與表達能力評分,佔學期成績20%。
    3. 課堂出席與討論:不得無故缺席。請把握機會踴躍發言與回答問題,見解與發言積極性同樣重要。佔學期成績30%。
    4. 每週閱讀摘要:自第2週起,每週上課前以WORD檔寄送教師電子信箱,逾時不收。報告者免交該週摘要。限1500字以內,分三部分:著作論旨、論證與論據、學術貢獻與評價。佔學期成績15%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書目

    王汎森,《思想是一種生活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臺北:聯經,2017)。

    安舟,《紅色工程師的崛起:清華大學與中國技術官僚階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何偉亞,《英國的課業:19世紀中國的帝國主義教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呂迅,《大棋局中的國共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呂芳上等,《蔣介石的親情、愛情與友情》(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11)。

    李志毓,〈中國革命中的小資產階級(1924-1928)〉,《南京大學學報》3期(2015)。

    李懷印,《現代中國的形成(1600-1949)》(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

    汪正晟,〈青年自我與延安整風〉,《新史學》32(1)(2021)。

    汪正晟,〈從青年敘事論國民黨小組會議與中共政治技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15期(2022)。

    汪暉,《世紀的誕生: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北京:三聯,2020)。

    張歷君,《瞿秋白與跨文化現代性》(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

    陳永發,〈內戰:毛澤東和土地革命:錯誤判斷還是政治謀略〉,《大陸雜誌》,卷92期1-3(1996)。

    彭慕蘭,《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臺北:衛城,2019)。

    黃道炫,《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溫鐵軍等,《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

    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臺北:聯經,2011)。

    劉小楓,《擁彗先驅:走向政治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

    劉季倫,《青年毛澤東的思想與中國共產革命》(臺北:政治大學出版社,2012)。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臺北:聯經,2012)。

    叢小平,《自主:中國革命中的婚姻、法律與女性身分(1940~196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羅威廉,《紅雨:一個中國縣域七個世紀的暴力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參考書目

    文一,《科學革命的密碼:槍炮、戰爭與西方崛起之謎》(北京:東方出版社,2021)。

    周錫瑞,《意外的聖地:陝甘革命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1)。

    胡素珊,《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22)。

    陳以愛,《動員的力量:上海學潮的起源》(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1)。

    陳永發,《延安的陰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黃金鳳:〈從「第二黨」到後備軍:共產黨與青年團早期關係的演變〉,《近代史研究》第3期(2011)。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中國國民黨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趙諾,《太行山上:中國共產黨太行根據地幹部政治成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

    潘佐夫,《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臺北:聯經,2023)。

    Chen-cheng Wang, The Central Politics School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Nationalist China : Toward a Statecraft beyond Science (Lanham,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23).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