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Course Name: Research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8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NOTICE

1. 搭配X實驗學院+2 課程之規劃,請修課同學自行選擇兩次演講或一整天的繪圖工作坊 (見課綱內容)參與相關教學活動,此為第17、18週教師彈性補充教學 [時間上若無法搭配課程時間 請勿選修]

 

2.走讀課程 (請自備手機+耳機 預計利用google meet 沿路導覽)

 

3.本課程相關活動時間偶爾跨及週四下午、週五或周末,請確認時間可配合再修課

 

4.第一次上課請務必出席 否則之後請自行退課~

Banks (2001)提出的多元文化教育學校革新五面向,直指教師角色的重要性。再完美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到一些對不同族群、性別或文化群體有負面態度的教師手裡,設計再好的課程可能呈現不出它的意義。因此如Foster (1997)所言,教師要經常去審視自己不經意的偏見對於社會經濟背景較低、不同性別、族群、甚至不同能力的學生的影響,否則再多的教育政策及措施,也無法改變什麼。

    該課程著重增強學生的多元文化識讀能力,希望藉體驗實作影片討論相關閱讀討論、演講、走讀,以及問題提出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具備多元文化教育基本素養,俾使不但能轉化到未來教學的課程設計,也能藉此省思自己與社會的關係,重新用多元文化的觀點重新省思教育的意涵、教育政策可能的問題以及避免「問題化」他者的教學及輔導策略對於非教育系/非往教育之路前行的學生而言,則可增加多元文化素養,作為所有創意發想與實踐的重要人文底蘊培養。

    多元文化教育是有機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未來。多元文化教育的未來可從理論與行動層次分別來談,兩者皆與教師角色息息相關。在理論層次,多元文化教育需要開始運用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概念,以便能夠更細膩的看見多元文化背景學生的教育處境;在行動層次,「有機教育」需要以多元文化教育作為基底,在對性/別、階級、族群、障礙者文化等產生某程度的理解與尊重後,從鉅觀(macro-)、中觀(meso-)與微觀(micro-)三個層次實踐多元文化教育。因此,此課程將以「交織性」及近年來在西方國家開始討論的「交織教育學」(Intersectional Pedagogy)作為主要思考與理解的重點。由於這在台灣是個新領域,因此會有較多的外文讀本,但是本課程不求閱讀的量,而是會帶著同學精讀,並連結到台灣場域,並與之對話,並一起思考實踐上可能的做法

    多元文化教育的反歧視教育必需包括媒體素養教育、體驗教育、語言與文化教育、國際教育、民主與公民教育,並納入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的觀點,包括對性/別、階級、種族/族群、能力等面向的反思批判能力,其理論基礎為社會學、文化研究、教育社會學等,但多數教育學院學生無此訓練,因此該課程規劃先讓閱讀一本重要經典《污名》(E. Goffman,1963),作為在進入「多元文化教育」之前的基礎紮根工作,提升同學「看見」的能力,也讓同學未來進行資料分析時,具備更洞悉的分析能力。

    在研究交織教育學後,還要處理社會與文化韌性(social and cultural resilience)的議題才能完整,才能彰顯其實踐性(praxis),因此此課程也創新性地將「韌性」的文本加進來,讓大家一起思考這個重要、但在台灣多元文化教育少被思考的議題。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內涵說明

        唯有教師/創業者自身能夠領會、了解並實際領受「多元文化」與自身的關係,具備多元文化的省思與能力,方能運用於各科的教學設計、課程或輔導、組織領導、專案創意發想等面向。因此,本課程不以理論先行,也不以「囤積知識」(banking knowledge)為目的。文獻的閱讀只是帶領我們思考、並反芻台灣的狀況,並非「教科書」般的定理或定律。

         此次課程有一個新的實驗,先從故事敘說、好奇感興趣理解開始的課程,在幾周的基礎之後,預計透過安排走讀(一次團體走讀、一次個人或小組走讀;或兩次個人或小組走讀,依所能申請到的經費而定),讓同學透過接觸直接面向他者的故事軸線,輔以紀錄片等進行文化與處境理解,然後才進到理論本身的思辨。同時也讓學生以反思性的思辯與討論體認多元文化對自身承載主流價值之衝擊,以利理論與實踐間能夠進行對話,培養多元文化素養。

    將學生「拉」出教室,在多元文化小實作成果發表之前,安排二至三次演講與教室外的走讀,增加多元文化素養能力。

        課程也加入「自主學習」的元素,在學生感興趣的前提下自由架搭校內外相關活動,鼓勵利於X實驗學院的建置與發展,例如「多元文化友善的X實驗學院空間規劃如何可能?」「考慮多元文化包容性的課程架構如何安排?」「兼容多元文化的組織管理樣態如何運用於X實驗學院?」等。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see attached file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20%

    其他: Others: 實作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堂參與(包含課堂出席、發言、助教課表現與課堂小作業和團體報告評論):30%

    2. 聽完演講/工作坊/走讀,嘗試跟自己對話的反思小作業 (當週交出,每次請勿超過一頁),請同學上傳Moodle (30%)

    3.期末實作或研究報告+ 2-3頁的期末書面整理:30%

    4.自評 (重要的評分參考依據)

     

    期末交出自評成績(請敘明你給自己這成績的原因,包含過程中你的反思與成長,不可超過兩頁,於1/11 前上傳)

    (請注意:自評成績不等於最後成績,教師與TA有評斷分數合理性的權利,例如上課參與度不佳,卻還給自己99分,或者有學生表現很不錯,卻很客氣地給自己很低的分數等極端案例)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