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從實踐場域看到意義需要反思力,將理論應用到實踐場域則需要創造力。說「理論沒有用」的人可能不懂理論或缺乏反思力與創造力。只會站在月球講太空話、玩著語言遊戲講空洞理論的人,則缺乏應用力與實踐力。本課程希望促成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互動、連結、反思與創造,內容涵蓋目前教育實踐場域所可能遇到的各層次理論與哲學,再連結到當前台灣教育問題與行動策略,如實驗教育、12年國教等。
能力項目說明
希望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後能:
一、瞭解當代在教育實踐場域仍然活躍的基本教育理念與哲學。
二、應用教育理論分析當前台灣重要教育問題。
三、應用教育理論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
三、應用教育理念規劃具有創新實驗性質的行動策略。
學習目標與成效檢核規劃如下:
評量工具與指標
學習目標與成效 |
評量工具 |
評量指標 |
||||
師生 對話 |
心得 報告 |
小組 討論 |
專題 報告 |
測驗 藍圖 |
評量 尺規 |
|
一、瞭解當代在教育實踐場域仍然活躍的基本教育理念與哲學。 |
※ |
※ |
※ |
※ |
|
※ |
二、應用教育理論分析當前台灣重要教育問題。 |
※ |
※ |
※ |
※ |
|
※ |
三、應用教育理論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 |
※ |
※ |
|
※ |
|
※ |
三、應用教育理念規劃具有創新實驗性質的行動策略。 |
※ |
※ |
|
※ |
|
※ |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主題 Topic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
|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
課程 前後 Outside- class Hours |
||||
1 9/14 鄭/詹 |
課程介紹
|
教學大綱
|
解說本學期教學規劃 作業:預讀 |
2 |
3〜4 |
2 9/21 詹 |
理論的意義與功能 |
9 year old discusses the univers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JVcYHIkZM
Theor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ory https://zcomm.org/wp-content/uploads/zinstructionals/htdocs/RTInstruc/id6.htm |
教師引言 小組討論核心問題:
綜合討論 作業:預讀、繳交小組討論記錄 |
2 |
3〜4 |
3
詹 移至 12/16-12/17 |
政經哲學與教育 |
廉兮(2015)。教育的啟蒙與轉進 ─ 從新自由主義教育地景談起。「教育的想像 – 演化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台灣師大。 Ravitch, D. (2010). The Death and Life of the Great American School System.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
師生共同參與「實驗教育國際研討會」, 主題: 鄉村小校的復育與創生, 地點:政大 (得任選若干場次,合計至少2小時) |
2 |
3〜4 |
4 10/5 詹 |
科學哲學與教育 |
詹志禹(2002)。科學發現與知識成長:我們能從科學哲學當中學到什麼?應用心理研究,15,105-127。 |
教師引言 小組討論核心問題:
綜合討論 作業:預讀、繳交小組討論記錄 |
2 |
3〜4 |
5 10/12 詹 |
生態哲學與教育 |
王嘉陵(2016). 「生態自我」理念及其對生態教育之意涵。教育學報,44(2),127-142。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本文英文版請見參考書目) Mero, T. (2013). Expeditionary Learning: A New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Focused Education. Sustainability: The Journal of Record, Vol. 6 No. 4, 196-199. |
教師引言 小組討論核心問題:
綜合討論 作業:預讀、繳交小組討論記錄 |
2 |
3〜4 |
6 10/19 詹 |
未來思維與教育 |
詹志禹(2021)。實驗大學與永續未來。 政大X實驗學院籌備團隊(2023). 籌備計畫書。 |
教師引言 小組討論核心問題:
綜合討論 作業:繳交反思性學習心得。 |
2 |
3〜4 |
7 10/26 詹 |
素養導向與12年國教 |
吳璧純、詹志禹 (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2),27-56。 |
教師引言 小組討論核心問題:
綜合討論 作業:預讀、繳交小組討論記錄 |
2 |
3〜4 |
8 11/2 詹 |
實驗創新與12年國教 |
詹志禹(2017)。實驗創新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與教學季刊, Vol.20, No.4, pp.1-24 |
教師引言 小組討論核心問題(個別二選一)
綜合討論 作業:預讀、繳交小組討論記錄。 |
2 |
3〜4 |
9 11/9 詹 |
組織理論與教育 |
Törmänen, J., Hämäläinen, R. P., & Saarinen, E. (2021). On the systems intelligence of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troducing a new measur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21, July,1–24. DOI: 10.1002/hrdq.21455 |
教師引言 小組討論核心問題:
綜合討論 作業:預讀、繳交小組討論記錄 |
2 |
3〜4 |
10. 11/16 鄭 |
|
(鄭同僚老師之授課進度以鄭老師之教學大綱為準)
|
|
|
|
11 11/23 鄭 |
|
|
|
|
|
12 11/30 鄭 |
|
|
|
|
|
13 12/7 鄭 |
|
|
|
|
|
14 12/14 鄭 |
|
|
|
|
|
15 12/21 鄭 |
|
|
|
|
|
16 12/28 鄭 |
|
|
|
|
|
17 1/4 鄭 |
|
|
|
|
|
18 1/11 鄭/詹 |
總結
|
期末報告
|
期末報告
|
2 |
|
詹志禹教授的部分(50%):
【選項一】反思性學習心得:
【選項二】半開放式專題寫作
【評分標準】兩種選項採取同樣標準
鄭同僚教授的部分(50%)
(請參鄭老師教學大綱)
指定文獻:列於課程進度表中。
其它相關文獻:
Habermas, Jürgen (1985).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Frederick Lawrence, Trans.). Frankf./M.:Suhrkamp.
Karl, J. (2001).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ristol : Thoemmes Press. Lyotard, Jean-Francois (1985). Grabmal des Intellektuellen. In Lyotard, [Aus d. Franz. Von Clemens-Carl Härle]. Wien: Boehlau.
Lewis, S., Sellar, S. & Lingard, B. (2016). PISA for Schools: Topological Rationality and New Spaces of the OECD’s Global Educational Governanc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Vol. 60, No. 1, pp. 27-57.
Ravitch, D. (2010). The Death and Life of the Great American School System.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Wang, Chia-Ling (2016). Towards Self-Realisation: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self for educ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48(12). Published Online: 05 May.
卡爾(2007)。教育意義的重建:教育哲學曁理論導論(黃藿、但昭偉校譯)。臺北市:學富文化。
林逢祺(主編)(2003)。教育哲學述評。臺北市:師大書苑出版。
弗雷勒(2004)。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臺北市:巨流圖書出版。(原出版年:1970)
希爾斯特 (P. H. Hirst),彼得斯 (R. S. Peters) (1994)。教育的邏輯(劉貴傑譯)。臺北市 : 五南。(原著出版年:1987年)
李歐塔(1986)。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島子譯)。臺北: 實驗藝術叢書。
奧兹邁(2007)。教育哲學(劉育忠譯)。台北市:五南。
梁福鎮(2006)。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臺北市:馮朝霖出版,元照總經銷。
馮朝霖主編(2017)﹕台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國家教育研究院。
馮朝霖主編(2019)﹕喚醒夢想˙釋放天賦—台灣實驗教育的另類課程實踐。國家教育研究院。陳幼慧、廖志恒、梁可憲、楊滿玉、洪崇淵 (2013))。當代教育哲學思潮。台北:三民。 艾波(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王麗雲譯)。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馮朝霖&許宏儒編著(2019)﹕《千江有水千江月—坎伯神話理論的教育蘊意》。台北﹕五南出版社。
簡成熙(2004)。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出版。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
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官網:https://sites.google.com/y2edu.org/tmec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官網 https://teec.nc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