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教育基礎理論與方法

Course Name: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這門課程「有質、有量、有多聞」,是由下列三大部分所構成:

一、教育基礎理論

教育系統性理論或思潮繁多紛雜,這個部分將針對教育領域的四個基本預設性(assumption)問題,深入討論、思考與反省個人或群體的底層教育信念。

二、教育研究方法:質化取向

質性研究相當重視現象發生的網絡、過程及可能的彈性。這個部分將以授課教師之訪談和觀察著作為參考,帶領同學在閱讀、聽講後自己動手,一起瞭解、感受,並嘗試動手做研究,體驗什麼是質性研究。

三、教育研究方法:量化取向

量化研究重視簡潔、精確、分析、觀察、測量、預測、假設-驗證、因果分析和解釋,這個部分將以步驟化的方式,陪伴同學從閱讀和實際操作當中理解量化研究。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學生修完本課程之後,能:

    1. 針對教育基本範疇與主要教育思潮,進行分析、比較與批判;

    2. 理解當今教育改革重要議題與全球教育趨向;

    3. 瞭解質性研究的重要歷程

    4. 感受質性研究各種元素的動態多元特性

    5. 瞭解量化實證研究的重要歷程

    6. 實際完成一個量化實證研究的計畫

       

    • 學習目標與成效檢核規劃如下:

    • 評量工具與指標

       

      學習目標與成效

      評量工具

      評量指標

      師生

      對話

      心得

      報告

      小組

      討論

      專題

      報告

      測驗

      藍圖

      評量

      尺規

      針對教育基本範疇與主要教育思潮,進行分析、比較與批判

       

       

       

      理解當今教育改革重要議題與全球教育趨向

       

       

       

      瞭解質性研究的重要歷程

       

       

       

       

      感受質性研究各種元素的動態多元特性

       

       

       

       

      瞭解量化實證研究的重要歷程

       

       

       

       

      實際完成一個量化實證研究的計畫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

    In-class Hours

    課前後

    Outside-

    of-class Hours

    9/15

    課程介紹

     

    理論與實踐、質與量,課綱

    課程介紹、期初座談

    3

    4.56

    9/22

    質化研究1

    質化研究設計  第一、二章

    主題討論:你要如何進行此一質性研究?

    3

    4.56

    9/29

    質化研究2

    質化研究設計  第三章

    主題討論:你認為發生了什麼?你想要瞭解什麼?

    3

    4.56

    10/6

    質化研究3

    (移至田野研究)

    (日期另定)

    3

    4.56

    10/13

    質化研究4

    (移至田野研究)

    (日期另定)

    3

    4.56

    10/20

    質化研究5

    質化研究設計  第四章

    主題討論:你認為發生了什麼?你想要瞭解什麼?

    3

    4.56

    10/27

    質化研究6

    質化研究設計  第五章

    主題討論:如何著手進行一個質性研究

    3

    4.56

    11/3

    質化研究7

    質化研究設計  第六章

    主題討論:質性研究過程中,你可能會犯什麼錯?

    3

    4.56

    11/10

    質化研究8

    質化研究設計  第七章

    主題討論:如何呈現一個質性研究?

    3

    4.56

    11/17

    實證研究1

    「研究方法:步驟

    化學習指南」(以下 簡稱「研究」)第一至三章

    主題討論:量化研究的思考方法、研究過程與文獻探討

    課前準備:預讀教材或相關文獻、將田野調查的子題,分化成若干量化實證研究問題,分析該問題的價值、成分、層次、變數和假設,並將研究問題轉化成問卷題目

     

     

    11/24

    實證研究2

    「研究」第四至六章&詹志禹(1997

    主題討論:量化研究的形成問題、確定變項、建立假設

    課前準備:預讀教材文獻、修正前次的量化研究規劃,確認架構、變數、向度與問卷題目,規劃抽樣設計與觸接對象的方式

    3

    4.56

    12/1

    實證研究3

    「研究」第七至九章

    主題討論:量化研究設計、資料蒐集

    課前準備:預讀教材或相關文獻、修正前次量化研究的問卷題目,統計分析方式

    3

    4.56

    12/8

    實證研究4

    「研究」第十至十二章

    主題討論:量化研究的態度量表、信度與效度、抽樣

    • 課前準備:預讀教材或相關文獻、整理田野調查報告,演練公開發表

     

    3

     

    4.56

    12/15

    田野研究

    (田野研究)

    參觀諾瓦

    8

     

     

    4.56

    12/22

    實證研究5

    「研究」第十三、十四、十七章&詹志禹 (1993)

    主題討論:量化研究的研究計畫、研究報告、倫理議題、反省總結

    • 課前準備:請修正自己上週試擬的研究計畫,並加入倫理考量,撰寫研究計畫初稿

    3

    4.56

    12/29

    實證研究6

    Hitchcock (2018). Critical Thinking

    關鍵提問:

    • 何謂「客觀」(objectivity)?
    • 何謂「確證偏誤/確認偏誤/肯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在驗證性研究(Confirmatory Research)當中如何避免確證偏誤?
    • 如何將事物或現象量化?量化之後有何優點與缺點?

    何謂「批判思考」?如何提升?

    3

    4.56

    1/5

    成果報告

     

    期末總結

    3

    4.56

    1/12

    實證研究

    (移至田野研究)

    (日期另定)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發表與PBL等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主要評量項目與給分標準
    1. 評量項目:整合質化與量化研究的論文一篇
    • 主題:
    • 子題:由小組團隊商討決定。每一個小組團隊大約3-4人。
    • 研究架構x分工方式:
    • 研究場域:首次課商定。
    • 論文內容:研究問題、理論基礎、研究方法(質性訪談之記錄與分析方式等、量化調查之抽樣與測量工具等)、研究發現、結論等。
    • 成果發表:
    •  

    2. 評量標準:採用一般學術期刊常見的評審標準,例如意義度、獨特性、創造性、批判性、邏輯性、結構性、研究方法的嚴謹度、資料的可信度、反思性、啟發性等。

     

    • 其他加減分數項目
    1. 平時參與:出席率、平時討論、同儕評量等。
    2. 學術倫理:任合作業或作品切勿涉及作弊或抄襲行為,如有引用他人資料,務必依學術規格註明來源!違反者,視情節輕重扣減分數並依校規處理!
    3. 學術研討會觀眾之反饋。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書目:

    Kathleen B. deMarrais(原著),李政賢(譯)(2007)。透視質性研究18位研究者的反思。台北:五南。

    Ranjit Kumar (原著),潘中道,胡龍騰,蘇文賢 (譯)(2014二版更新)。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學富文化

     

    參考書目:

    Part I: 質化部份

    Journals: Qualitative inquiry; Qualitative sociology;

     Qualitative research : QR

    Atkinson, P., Coffey, A., & S. Deamont  (2003) Key Them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New York:

    Altamira Press. (研究方法主要參考書籍)

    Bogdan, R. C. & S. K. Biklen 原著/李奉儒等譯(民91) 質性教育研

    究:理論與方法。 台北:揚智文化。

    Carspecken, P. (1996) Critical Ethnograph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e. New York: Routledge.  (研究方法主要參考書籍)

    Dei, G.J., Mazzuca, J., Mclsaac, E., & J. Zine (1997) Reconstructing Drop-out:A

    Critical Ethnography of the Dynamics of Black Students’ Disengagement from

    School.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推薦閱讀質性研究作品)

    DeMarrais, K.B. (1998) Inside Stories: Qualitative Research Reflections.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Flick, U.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2nd edition)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研究方法主要參考書籍)

    Gardner, K. (1997)  Songs at the River’s Edge: Stories from a Bangladeshi Village.

              Chicago: Pluto Press. . (推薦閱讀質性研究作品)

    Geertz, C.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Hall, V. (1996)  Dancing on the Ceiling: A Study of Women Managers in Education,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 (推薦閱讀質性研究作品)

    Metz, M.. H. (1986)  Different by Design: The Context and Character of Three

    Magnet School,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Inc.

    Piantanida, M. & N. B. Garman, (1999) The Qualitative Dissertation: A Guide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INC.

    Saldana, J. (2003) Longitudinal Qualitative Research: Analyzing Change Through

              Time. New York: Altamira Press.

    Spradley, J. (1979) 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Weis, L. (1985)  Between Two Worlds: Black students in an urban community

        college.  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 . (推薦閱讀質性研究作品)

    Wexler P. (1992) Becoming Somebody: 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y of School.

    Washington, D. C.: The Falmer Press. . (推薦閱讀質性研究作品)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推薦閱讀質性研究作品)

    Wolcott, H. F. 原著/顧瑜君譯 (民90)質性研究寫作。 台北:五南。

    Wragg, E. C.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Observ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台北:五南。

    賴文福譯(民89)/David M. Fetterman原著 民族誌學 台北:弘智文化。

    (研究方法主要參考書籍)

    胡幼慧主編 (民85)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宗國譯(民86)/Strauss & Corbin原著  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鄭同僚 (2013)案山里100號。台北:我們出版。

    畢恆達(2006)。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台北:學富文化。

     

    Part II: 量化部份

    (一)    科普類:量化思維、邏輯思維、科學思維

    1. Mlodinow, L. (原著),胡守仁(譯)(2009)。醉漢走路:機率如何左右你我的命運和機會。台北:天下文化。

    簡介:本書探討機率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從一般考試、葡萄酒評鑑、廣告、投資到人生的成敗,讓你重新思考機會、命運和因果關係。(機率×生活萬象)

    2. Bruce, C. (原著),盛逢時(譯)(2002)。數字的陷阱。台北:時報出版。

    簡介:書籍原名「華生!你又被騙了!」本書以福爾摩斯探案的故事融入邏輯、機率、統計、數學思考,頗具趣味性及懸疑氣氛。(機率×偵探推理故事)

    3. Salsburg, D. (原著),葉偉文(譯)(2001),統計改變了世界。台北:天下文化。

    簡介:本書敘述廿世紀統計學大師的生命故事及其發明的統計概念、解決的數學難題等,讓人感覺典型在夙昔,融合科學精神與歷史文化。(機率×科學家的生命故事)

    三冊的共同特色:都是著重概念和故事,幾乎沒有任何數學公式。

    三冊的共同難度:不是課本,非依邏輯順序介紹概念,而是依趣味性和故事所需帶入概念,有些人閱讀時會有些困難或挫折感,必須「追求理解」與「容忍模糊」的能力並具,必須在掌握統計重要概念之後重新閱讀,才可能完全理解。

    (二)統計方法類:重概念理解

    1.    Moore, D. S. (原著),鄭惟厚(譯)(1998)。統計,讓數字說話!台北:天下文化。

    2.    高橋信(原著),林羿妏(譯)(2008)。世界第一簡單統計學。台北:世茂。

    (三)其他/論文類:

    Tal, Eran, "Measurement in Science",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8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

    詹志禹、吳璧純 (1992)。 邏輯實證論的迷思。思與言,30(1), 101-121.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7870/1/%E9%82%8F%E8%BC%AF%E5%AF%A6%E8%AD%89%E8%AB%96%E7%9A%84%E8%BF%B7%E6%80%9D.pdf

    詹志禹 (1993)。當前教育研究的五大問題。教育研究,31,30-35。

    詹志禹 (1993)。因果關係與因果推理。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7,1-15.

    詹志禹(1997)。「假設-驗證」在量化實證研究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第三屆機率統計之理論與應用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