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由政治大學國際漢學碩博士專班、中央大學中文系共同開設。有鑑於近來明清文學研究熱潮方興未艾,此次課程主軸定為「明清文學」,邀請五位國內外明清文學研究卓有成就的知名學者,以密集授課方式,舉辦六場專題演講,以提高兩校文學院研究生對該領域的專業知識及學術能力。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教學目標旨在提高同學對中國明清文學的認識,並冀能培養有志於明清文學研究之研究生的學術能力,並拓寬國際學術視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授課內容: 【第一講】10/11(三)9:00-12:00 蔣寅(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袁枚詩學新論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號倉山居士、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乾隆間以倡導「性靈說」聳動詩壇,與趙翼、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 本課根據本人對袁枚詩學的研究,從以下八個方面說明袁枚詩學的獨創性和歷史意義:(一)袁枚的詩學淵源,(二)袁枚詩學之登場,(三)「性靈」的意涵,(四)袁枚詩學的解構傾向,(五)《随園詩話》對詩壇的影響,(六)《隨園詩話》與批評的轉型,(七)袁枚對女性詩歌的倡導,(八)《随園詩話》對詩話寫作的影響。
【第二講】10/18(三)9:00-12:00 王鴻泰(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成為文人──明清士人的知識歧路與文藝抉擇 明清士人在完成基本的知識訓練──具閱讀與寫作能力後,開始對知識活動範圍的設定發生歧異:部分士人專志於科舉的經營,將其知識活動,限定於與舉業範圍內,所習者不外乎四書五經,所作者僅止於八股文字,此為「舉子」;不滿於舉業知識之侷限者,乃在此之外別有知識活動,泛覽無關舉業之典籍、藝文,寫作制藝之外的古文詞與詩歌,此則為「文人」。這種閱讀與寫作興趣、方向上的歧異,也造成士人文化認同上的差別,乃至在社會層面上隱然對峙。這種文化認同上的歧異是文人意識的由來,也是文人文化的發展根源。 對於制舉文字外的文藝的愛好和認同,讓士人偏離科舉正業,而走上「文人」的路,進入這個歧途的文人,大多以古文與詩歌寫作為他們生命活動的重心,詩文的講究和創作是文人的自我實踐之道,這是他們情感的寄託,也是他們人生意義、生命價值的維繫關鍵。 好文之士可能逸出於科舉制度所規範的人生前途,另外開展其社會活動的領域,構結出不同的社會關係、社會團體,以至建構出不同的社會價值──明代的「文人」已然成為一個別具意味的稱號,這種指稱或標榜的出現,顯示士人已在科舉之外,另外發展出一套自我認同與辨識其社會身份的方式。
【第三講】10/24(二)14:00-17:00 大木康(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冒襄、董小宛及其周邊 明末清初的文人冒襄(字辟疆,1611~1693),出生如皐世家,青年時代主要以南京爲舞台,活躍於復社等政黨結社之間。他是當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明王朝滅亡後,冒襄成爲明朝的「遺民」。他沒有選擇仕宦清廷,卻回到了故郷如皐,以他的家園爲舞台,與當時諸多文人墨客展開交遊。冒襄之名,也以詳細描述與愛妾董小宛情愛的回憶録──《影梅庵憶語》而廣爲人知。 此次報告分為四個部分:(一)我與《影梅庵憶語》的因緣:從馮夢龍研究談起;(二)董小宛與蘇州山塘;(三)冒襄其人;(四)關於《影梅庵憶語》。報告內容雖以冒襄和董小宛為主,也將談及明末清初的蘇州文化、錢謙益和柳如是、《影梅庵憶語》和《紅樓夢》等幾個相關的話題。
【第四講】11/15(三)13:00-16:00 戴文琛(Vincent Durand-Dastès)(法國國立東方語文學院教授):入冥場面在明清通俗小說的敘事作用及宗教意義 不少於十幾篇明清通俗小說中都有敘事主人公下地獄的場面。 雖然一些此類作品屬於神魔小說,但艷情、歷史、或俠義等小說內也包括冥遊階段。 本演講會分析這個現象。為甚麽入冥場面在作為一項很重要的帝國晚期文體中那麽普遍?冥遊階段在整個敘事中有什麽藝術作用?通俗文學的入冥場面和事實的宗教儀式和信仰有什麽關係? 本演講的第一部分,先以幾個有名或比較少見的作品為例,展開分析;接著講者在第二部分將集中探討《西遊記》和冥遊的關係。
【第五講】11/16(四)13:00-16:00 戴文琛(Vincent Durand-Dastès)(法國國立東方語文學院教授):花的神話和通俗文學:以瓊花和桃花為例 本演講會提到中國文化中比較重要的兩種花。 第一部分為:「瓊花與情欲 : 從通俗神傳到艷情小說」。 瓊花出現在晚明的通俗神仙傳《北遊記》、《南遊記》,以及有名的淫穢小說《隋煬帝艷史》中。在這些完全不同的作品裡,瓊花享有同樣的地位——人和神都羨慕和貪求的寶貝。 第二部分為:「明清通俗文學中的桃花女/仙子故事」 帝國晚期的桃花女/仙子故事繼承了中古時期的桃花仙子敘事特色,不過在兩個清代的作品——《歸蓮夢》和《桃花艷史》中,她代表的是幫助年輕夫婦成婚的神仙媒人。而在相當有名的《周公桃花女陰陽鬥》戲曲及小說系列作中,作為故事主人公的桃花女,自己面對著一場有害於她的婚禮,但最後桃花女不但救了自己的命,也解決了婚姻帶給女子的困難和危險。本演講最後要探討明清通俗小說中不同的桃花女和桃花仙子故事,如何參與了近代中國愛情和婚姻通俗神話的建構。
【第六講】11/23(四)13:00-16:00 高桂惠(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明清小說中的物質文化/李宜學(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課程總結與反思 本次講題主要以《西遊記》與《紅樓夢》為主,對小說中所涉及的物質文化辯證性的使用進行探討,在「神魔小說」與「人情小說」中,藉由物的線索,作為主題意識或是小說結構的元素,物如何在其增值或負債中成為敘事意圖?不同時代的文化語境,透過「物」的歷史溯源方法、民俗節慶、個別交往等情節,是否可以反思作者在文本世界的建構與重構,甚至是解構的意圖? 物質文化作為再現的藝術,在文學文本化中,創作者編織物質為其情節,作為情節動力之「物」,當它擴大為章回小說的美學與哲學意涵時,除了承載人際關係所發揮的功能與社會意義,並進一步產生其物質效應(material effect),常常在人際關係、友誼和人的身份等因素上,發揮象徵性的作用,在禮尚往來(reciprocity)的原則,對人們的情感與關係具有持續和發展的作用。由於物質文化產生的效應是十分複雜的,一方面可以貼近文本的具體世界,並釋放詮釋的空間;另一方面也可以試圖貼近作者所建構的符號化意圖,藉以趨近那不易言說的言說。 |
1.出席情形:10 %。
2.課堂提問與討論:40 %。課前請務必閱讀指定教材並準備問題,於課堂和講師討論。若當次課程請假,須課前提交問題,課後觀看課程錄影補課。
3.書面報告:50 %。依據本課程各講內容,自訂主題撰寫,於課程結束後一個月內繳交。篇幅約4500-5000字。請依學術論文規範撰寫,並遵守學術倫理規範。
(二)給分標準
優 A10~9
主題設定明確、頗有創造力、題目與內容契合。
資料檢擇精準、頗有甄別力、引用文獻清楚說明。
文本分析透徹、頗有思辨力、論述層次井然。
語文表達清晰。
佳B8~7
主題設定尚佳、已具創造力、題目與內容算是契合。
資料檢擇尚佳、已具甄別力、引用文獻算是清楚。
文本分析尚佳、已具思辨力、論述層次算是分明。
語文表達尚佳。
普通C6~5
主題設定待加強、稍具創造力、題目與內容不夠契合。
資料檢擇待加強、稍具甄別力、引用文獻不夠清楚。
文本分析待加強、稍具思辨力、論述層次不夠分明。
語文表達待加強。
待改進D4~3
主題設定鬆散、不具創造力、題目與內容無法契合。
資料檢擇毫無章法、不具甄別力、引用文獻未交代。
文本分析亟待加強、不具思辨力、論述不具層次。
語文表達亟待加強。
教科書/參考書: 【第一講】 1、蔣寅:《清代文學論稿續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 2、蔣寅:《中國詩學之路──在歷史、文化與美學之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3、蔣寅:《清代詩學史 第二卷:學問與性情(1736-179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4、蔣寅:《清代詩學史 第一卷:反思與建構(1644-173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5、蔣寅:《視角與方法:中國文學史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6、蔣寅:《王漁洋事跡徵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7、蔣寅:《王漁洋與康熙詩壇》,南京:鳳凰出版社,年2013年。 8、蔣寅:《清代文學論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9、蔣寅:《清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第二講】 1、王鴻泰:〈學屬對覘器識──明清士人的啟蒙教育、對句練習與文人性格的形成〉,《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四本第二分,2023.06。 2、王鴻泰:〈好古文詞──明清士人的知識歧途、文化認同與文人性格〉,《九州學林》總37,2016.9。 3、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 期,2005.12。
【第三講】 1、大木康著:《晚明風雅》,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2年。 2、大木康著:《馮夢龍《山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3、大木康著:《明清文人的小品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4、大木康著:《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5、大木康著:《冒襄和影梅庵憶語》,臺北:里仁書局,年2013年。 6、大木康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第四講】 1、Dudbridge, Glen許多, “The Xi you ji Monkey and the Fruits of the Last Ten Years”, 1988, reprinted in Dudbridge, Books, Tales and Vernacular cultures, p.271-272 2、Durand-Dastès, « Une matinée au théâtre des enfers : les incrustations narratives dans les rouleaux verticaux des Dix rois du monde des ténèbres de la Chine moderne » in François Jacquesson et Vincent 3、Durand-Dastès (Dirs.) Narrativité : comment les images racontent des histoires, Paris : Presses de l’Inalco, 2022, p. 279-373. https://books.openedition.org/pressesinalco/45619[雖然是法語論文,但可在網站上看到很多近代道教的儀式畫] 4、Durand-Dastès « Sommeil du juste et du scélérat: les usages narratifs du rêve dans un roman fleuve chinois du XVIIe siècle » [Sleep of Heroes and Villains: Narrative Functions of Dreams in a 17th Century Full-length Novel], Extrême-Orient Extrême-Occident 42 : Récits de rêve en Asie orientale / Dream Narratives in East Asia, , 2018 . 5、Ganany, Noga, « Journeys Through the Netherworld in Late-Ming Hagiographic Narratives”, Late Imperial China, Volume 42, Number 2, December 2021, pp. 137-178. 6、Hou Chong 侯冲, Wang Jianchuan王見川, Xiyouji xin lun ji qita西遊記新論及其他, Xinbei shi: Bowen wenhua, 2020.
【第五講】 Durand-Dastès, Vincent, « Divination, Fate Manipulation, and Protective Knowledge in and around The Wedding of the Duke of Zhou and Peach Blossom Girl, a Popular Myth of Late Imperial China », in Michael Lackner (ed.), Coping with the Futur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Divination in East Asia, Leiden: Brill, 2018 (Sinica Leidensia, 138), p. 126-148.
【第六講】 1、高桂惠:〈《西遊記》禮物書寫探析〉,收入康來新主編:《海上真真:紅樓夢暨明清文學文化集》(臺 北:里仁書局,2015年10月)。 2、高桂惠:〈《金瓶梅》「禮物」書寫初探〉,收入陳益源主編:《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里仁書局,2013年4月)。 3、高桂惠:〈物質、記憶、文化書寫——「太平天國」書寫的多重視域〉,收入楊雅惠主編:《以物觀物: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中山大學文學院,2016年5月)。 4、高桂惠:〈《聊齋誌異》禮物書寫探析——細讀〈鳳仙〉與〈醜狐〉〉,收入《文化越界》第一卷第 七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跨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3月)。 |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