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語言、社會、文化是三個相互纏繞與衍生的立面體,彼此間既相互共構也相互影響。本課程借由與語言相關的主題式的文章導讀,希冀從漢民族社會與文化觀的角度來探索語言,包括語音、詞彙、語用習慣等皆是本課程的探討範圍。期望透過漢人文化、漢民族社會的獨特視野,來解析語言以及語言背後所隱藏的文化與社會意義,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漢語與其他民族語言、漢文化/社會與其他國家文化/社會的對比與探索。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藉由授課與討論語言與文化/社會的相關問題、語言與文化/社會的流派介紹以及探討語言與文化/社會的各項議題,如:思維與語言;年齡語言的理解與探索;品牌命名原則與文化考量;從時間詞看漢人社會與語言;從避諱、禁忌、隱語來探索語言文化;從詈罵語、飲食文化看漢人社會與語言等。希冀藉由主題式的探討,能讓學生更關心與了解自己的語言,同時也達到啟發、興趣與深入探索的教學目標。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Course Theme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Activity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數 Estimated time devoted to coursework per week | |
---|---|---|---|---|---|
課堂講授 Lecture Hours | 課程前後 Preparation Time | ||||
1 |
課程內容介紹 |
閱讀相關論文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2 |
語言、社會、文化綜論 |
閱讀相關論文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3 |
語言、社會、文化綜論 |
閱讀相關論文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4 |
思維與語言、熟語與語言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5 |
思維與語言、熟語與語言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6 |
性別語言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7 |
年齡語言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8 |
時間詞與語言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9 |
時間詞與語言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10 |
娛樂語言─含網路與廣告用語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11 |
品牌語言─含命名原則與文化考量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12 |
避諱、禁忌語、委婉語與文化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13 |
避諱、禁忌語、委婉語與文化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14 |
隱語與語言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15 |
詈罵語言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16 |
詈罵語言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17 |
飲食文化語言 |
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
下周課前預習 |
3.0 |
4.5 |
18 |
飲食文化語言;期末報告 |
1.事先預習主題文章內容、學生報告、課堂討論 2.事先預擬期末報告題目與大綱並於課堂討論 |
準備期末報告 |
3.0 |
4.5 |
本課程包括(1)教師講授(2)學生輪流報告、進行課堂討論(3)期末討論與報告三部份,前一部份藉由課堂上的授課來達成;第二、三部份則要求學生蒐集資料、進行課堂討論、期末繳交報告,以達成授課、討論、研究兼具之研究所課程設計目標。
1.平時課堂上的報告與討論,佔30% 。
2.期末進行口頭與書面報告,佔70%
本課程評分標準如下:
抄襲者學期成績0分
未達字數、格式之基本要求、隨意剪貼拼湊 60分以下
選題不當,篇幅太短,論述凌亂60~75分
選題普通,內容單調,論述簡單76~85分
選題精到,內容深刻,論述縝密86~92分
沈錫倫,2004,《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上海教育出版社。
竺家寧,2001,《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廷興,1999,《方言趣談》,山東教育出版社。
趙元任,1968,《語言問題》,台北:臺灣商物印書館。
王秉欽,1992,〈論東西方思維方法差異及其翻譯〉,《外語教學》4:243-254 。
王健昆,1993,〈從外國人的詞語理解障礙看漢語詞語的文化特色〉,《語言與文化多學科研究》,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p.98-102。
吳平,1996,〈漢語的時間表達與中國文化〉,《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3:133-137。
胡瑞昌,1995,〈語言中的借詞是社會接觸與文化交流的產物〉,《漢語言文化論叢》,p.90-107。
李杰,2009,《媒體新聞語言研究》,北京 :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李金紓、華燕,2013,〈日用品品牌翻譯及其文化內涵〉,《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第2期,p.62-63。.
宋禮庭,2013,〈人腦思維與人類的語言文字邏輯關係研究〉,《遼寧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40卷第4期,p.336-344。
姚俊,2002,〈兒童與老人交際語言的對比研究〉,《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0卷第1期,p.73-77。
施路凝,2011,〈廣告標題中成語語用的活用與翻譯〉,《外語交流》11月刊(總第322期),p.50-51。
祝畹瑾,2013,《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凌娟,2010,〈談詞義色彩在廣告語言運用中所體現的文化特徵〉,《凱里學院學報》第28卷第5期,p.93-95。
徐兆勛,2012,《口頭與書寫:熟語的兩種話語方式─以諺語和成語為例》,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
婁子匡編著,1970-1985,《亞洲民俗‧社會生活專刊》,台北市:東方文化出版社。
常敬宇,2009,《漢語詞彙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梁洪娜,2010,〈電視新聞語用方法分析〉,《青年記者》8月,P.52-53。
陳晶輝,2011,〈文化語境下的進口商標翻譯〉,《邊疆經濟與文化》第2期(總第86期), p.117-118。
曾愛華,2010,〈網絡遊戲語言的詞彙構成及在漢語詞彙發展中的影響〉,《語文學刊》第10期,p.89-91。
鄒嘉彥、游汝杰編著,2003,《漢語與華人社會》,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相關參考書目頗眾,不及備載,其他與本課程相關之參考書籍與單篇論文皆可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