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中國思想的新傳統時代專題

Course Name: China's Neo-traditional Period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2.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宋代(尤其南宋)以下的中國可以稱之為「新傳統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因為許多方面都有關鍵性變化,產生了一套有別於古典時代的文化理想,對於日常生活世界的事事物物,以及社會、政治的理念,都產生了全面性的變化。這些關鍵性變化,成為過去八百年中國歷史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新傳統時代」中某些元素的存續性,與在這一時代中幾次重要的思想轉型,試著勾勒「延續」、「反對」、「轉型」三股力量交纏互動的過程,以及「新傳統時代」思想格局崩解的經過。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幫助學生掌握南宋以下的思想脈動
    2. 培養學生思考辨析的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授課次數

    日期

    課程內容

    備註

    1

    10/03(二)

    14:00-17:00

    序論

     

    2

    10/06(五)

    14:00-17:00

    中國思想的「新傳統時代」(一)

     

    3

    10/13(五)

    14:00-17:00

    中國思想的「新傳統時代」(二)

     

    4

    10/20(五)

    14:00-17:00

    中國思想的「新傳統時代」(三)

     

    5

    10/24(二)

    14:00-17:00

    「新傳統時代」的分解(一)

     

    6

    10/27(五)

    14:00-17:00

    「新傳統時代」的分解(二)

     

    7

    10/31(二)

    14:00-17:00

    考證學的時代

     

    8

    11/03(五)

    14:00-17:00

    嘉道咸思想

     

    9

    11/07(二)

    14:00-17:00

    嘉道咸政論

     

    10

    11/10(五)

    14:00-17:00

    清末的「新治理術」、

    中國思想的「後傳統時代」

     

    11

    11/14(二)

    14:00-17:00

    由「我」到「我們」

     

    12

    11/17(五)

    14:00-17:00

    討論學期報告題目、

    結論

    彈性授課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5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上課報告:30%

    每週兩位同學報告,每一位報告三十分鐘,需準備兩頁以上的紙本內容(隨堂分發給同學)。

    學期論文:70%

    期末撰寫論文一篇5000字以上。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劉子健,《兩宋史硏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歐陽修的論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1984。
      《中國轉向內在 : 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2.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4. Peter Bol, 王昌偉譯,《歷史上的理學》,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 劉超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17。
    6. 姜海軍,《宋代經學思想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 佐伯富編,《宋の新文化》東京:人物往来社,1966。
    8. 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東京:中央公論新社,1999。
    9. 楊珩,《女真統治下的儒學傳承:金代儒學及儒學文獻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4。
    10. 徐遠和,《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1. 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12. 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中華書局,2015。
    13.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下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14.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5.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2。
    16.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上海:上海書店,1990。
    17. 朱冶,《元明朱子學的遞嬗:《《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8. 吾妻重二,《朱熹《家禮》實證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Yes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