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道教文化與文學專題研究

Course Name: Seminar in Taoist Culture and Literature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以「道教文學」研究為中心,通論則意指跨領域,關注重點凡三:一即聯繫文學源頭,從巫系文學角度考察《楚辭》,說明巫者神游的神秘經驗,形諸〈離騷〉、〈遠游〉及〈招魂〉等。這種文學史的內在聯繫,在道教文學傳承中至為重要,卻常為文學史所忽略。故透過本課程的設計,探索歷來文學創作中的道教元素,既按照時間的序列,也依據其主題內涵。本課程以宋代為分界,分為兩階段,前一階段重在詩歌體,從遊仙、步虛到仙歌頌讚,約從中古到唐末;後一階段以敘述體為主,集中於宋元以後的明清時期,其文體包括小說、戲劇以及民間文學等。將作家、作品平均分配,既重名題、名家,前者如游仙眾作,後者則有李白與曹唐,這些論文多能呼應道經、仙歌,形成文人創作的一大因緣。至明清時期則選取四大奇書、兼及六大,即《水滸》、《西遊》以至《紅樓》諸名作,國內外漢學家既有專門的論述,揭開其與道教文化的關係。通觀此一漢學系譜凡歷三代,從嘗試到深耕終能有成,本專題所選的兼顧三代,主要仍在講授者本身的長期累積,希望提供不同的觀點,其結果或可豐富文學史的多元性。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的性質歸屬於「宗教文學」,探討「宗教」與「文學」間的關係,從andin以至as的綜合運用,其考察結果呈現開放而多元的聲音。主要的學習目標,在提供另一角度的思考,補充目前文學史較不足之處。就文學理論與方法而言,在諸家論述中倍受實踐的檢驗。這些精選的論文,其取材多樣,兼綜文本、文獻及田調,並不囿於歷史文獻。由此提醒漢人社會與道教之間的關係;探討的對象並不排除傳度、受籙者,諸如李白、曹唐之類;但值得關注的是一般文士,俯仰其間,而道教文化既入人也深,故自然形諸作品,諸如《水滸》、《西遊》諸名著,縱使不詳其人,在作品中卻可證明體會深刻,此即何謂的「道教元素」。故可證道教在華人世界,其沾溉文學即具有「文化百寶箱」的文化效應,論證這些作品即體現一出一納的現象。凡此均可提供另一種理解,有助於開闊文學文化學的視野。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課程與作業要求

    1. 本課程授課3小時、閱讀則約6-8小時,提供閱讀的資料較多,估計課前準備,同學閱讀須花一倍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課前的功課,如此學習效果必然較佳;此外也會鼓勵同學搜尋遺漏的資料:包括相關論述、補充資料,尤其還可發展的議題,此一成果將由參與者共同分享。隨著閱讀諸般課題,既可認識這一行中前後二、三代,也將持續開拓一個仍有待深化的學術領域。勢需花費一些時間。
    2. 教學活動:講述中或後參加討論、提交初步報告。

    講授者的介紹雖僅兩個小時左右,卻須將三至四篇論文擇其精要,製作PTT方便提綱挈領,在講授時提醒重點,方便最後一小時展開共同的討論。並提醒凡參與討論者務須課前撰寫閱讀心得,既方便參加討論,也可於課後發展為完整的期末報告,大約三至五篇。

    每週課程進度與閱讀書目

    1、課程介紹

    • John J. Deeney(李達三),謝惠英譯:〈聖經與文學、文學中的聖經、聖經的文學〉,中興        學大學中文系編:《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中興大學        中文系,2003,頁29-50
    • 李豐楙:《憂與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導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1-20
    • 李豐楙:《仙境與游歷:神仙世界的想象》,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頁1-20

    2、從神遊到仙遊

    • Paul W. Kroll (柯睿):〈道教詩歌與追求神靈〉,《舞馬與馴鳶》,南京市:南京大學 出版社,2021
    • 御手洗勝:〈崑崙傳說と永劫回歸〉,《古代中國の神¥—古代傳說の研究》,東京都:創文社,昭和五十九年,頁681-719
    • 李豐楙:〈崑崙、登天與巫俗傳統──楚辭巫系文學論之二〉,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 編《第二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先秦兩漢詩學》,19945月,頁54-102
    • 李豐楙:〈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4期,1999年,頁1-49

    3、仙游/游仙與道教

    • 李豐楙:〈六朝道教與遊仙詩的發展〉。《中華學苑》28期,198312月,頁97-118
    • 李豐楙:〈仙詩、仙歌與頌讚靈章──「《道藏》中的六朝詩歌史料及其研究」緒論〉,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市:文史哲,19988月,頁645-693
    • 李豐楙:〈唐人遊仙詩的傳承與創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編《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19929月,頁409-440
    • 陳偉強:〈玉京山朝會從六朝步虛儀到初唐遊仙詩〉,《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722021,頁1-24

    4、李白與道教

    • 施逢雨:〈唐代某些知識分子隱逸求仙的政治目的兼論李白的政治理想和從政途徑〉,《 清華學報》16.1-2,新竹:清大,1984,頁40-47
    • Paul W. Kroll (柯睿)、蔡振念中譯:〈李白詩中的仙言道語〉,《大陸雜誌》,732),台北市:1986,頁27-37
    • Stephen R. Bokenkamp柏夷),田禾中譯〈李白、黃山和煉丹術〉2007),《道教研究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5203-224
    • 陳偉強:〈眾神護形,步虛玉京李白的謫仙詩學〉,《清華學報》52-42022,頁67-715

    5、曹唐與遊仙詩 

    • 李豐楙:〈曹唐《大遊仙詩》與道教傳說〉。《中華學苑》41期,19916月,頁 107-140
    • 李豐楙:〈曹唐《小遊仙詩》的神仙世界〉。《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文學及敦煌學》。臺北市:文津,1992,頁187-262
    • 李豐楙:〈仙、妓、洞窟──從唐到北宋初的娼妓文學與道教〉,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編《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19898月,頁473-515
    • 陳偉強:〈兩個世界:中晚唐詩詞誤入桃源〉,《漢唐文學的歷史文化考察》,南京市:鳯凰出版社,2014,頁174-200

    6、憂游洞天

    • Stephen R. Bokenkamp柏夷),謝一峰中譯〈桃花源與洞天〉1986),《道教研究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5160-177
    • 陶金:〈洞天福地原型及其經典闡釋《真誥. 稽神樞》中的聖地茅山〉,《洞天福地研究與保護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辭書出版社,2021,頁33-76
    • 李豐楙:〈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小說戲曲研究.1集》。台北市:聯經,19885月, 3-52
    • 李豐楙:〈從誤入到導引: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仙境與遊歷: 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頁387-443

    7、游觀洞天

    • 土屋昌明:〈李白與司馬𠄘禎之洞天思想〉,陳偉強主編:《道教修煉與科儀的文學體驗》,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8,頁344-357
    • 酒井規史:〈宋代游記中所見的洞天福地與道觀以周必大的游記為中心〉,《洞天福地研究與保護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辭書出版社,2021,頁173-190
    • 李豐楙:〈游觀洞天:故宮名畫與明人游道〉,《洞天福地研究與保護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辭書出版社,2021,頁110-126

    8、招魂與挽歌

    • 李豐楙:〈夢魂與招魂:屈原複合巫、祝禮儀的運用〉,劉苑如編:《桃之宴:京都桃會與漢學新詮》: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14,頁75-126
    • 陳偉強:〈人生實難,死如之何:陶潛的自祭〉,《縱浪大化:漢晉文學的終末書寫》,北京市:中華書局,2023,頁104-136
    • 陳偉強:〈我騰而上將何懷:阮籍的天啓觀〉(2011),《縱浪大化:漢晉文學的終末書寫》,北京市:中華書局,2023,頁68-103
    • Will L. Idema(伊維德),宋學立譯〈繪畫和舞臺中的髑髏和骷髏〉,張廣保編、《多重視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濟南市:齊魯書社,2013,頁573-601

    9、末世與天啓

    • 王夢鷗:〈虬髯客與唐之創業傳說〉,《唐人小說研究》四集,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8,頁254-281       
    • 李豐楙:〈唐人創業小說與道教圖讖傳說〉,《中華學苑》291984,收入《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市:學生書局,1986,頁281-357
    • Stephen R. Bokenkamp(柏夷),田禾譯〈屢現的預言:道教末世論和唐王朝的建立〉(1994),《道教研究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5,頁178-202

    10、全真詞曲的寓意

    • 黃兆漢:〈元雜劇中的全真教祖師〉,《香港大學中文系集刊》第四卷,2000;《中國神仙研究》,台北市:學生書局,2001,頁253-321
    • 張美櫻:〈王重陽師徒詞作中的心靈書寫〉,陳偉強主編:《道教修煉與科儀的文學體驗》,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8,頁422-450
    • 吳光正:〈胎胎換骨王重陽詩詞中的宗教經驗〉,陳偉強主編:《道教修煉與科儀的文學體驗》,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8,頁451-480
    • 李豐楙:〈仙遊:全真道的求道、訪道與體道〉,《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64),200612月。頁209-215

    11、漢武與女神

    • 小南一郎:〈《漢武內傳》的形成〉,岩波書店,1984,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256-420
    • 李豐楙:〈《漢武內傳》的著成及其流傳〉。《幼獅學誌》172期,198210月,頁21-25。收入《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市:學生書局,1986,頁21-122
    • 劉苑如:〈聖王、聖徒與凡夫六朝志怪漢武系列的編/寫系譜〉,《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頁355-426

    12、玄女與天書

    • 胡萬川:〈玄女、白猿、天書〉,《中外文學》12-6198311,頁136-164
    • 馬幼垣:〈水滸傳戰爭場面的類別和內涵〉,《水滸論𧗽》,台北市:聯經,1992,頁257-267
    • 曾瑞龍:〈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水滸傳》對陣法的描寫〉,收入《水滸二論》,北京市:三聯書店,2007,頁369-389
    • 李豐楙:〈從玄女到九天玄女:一位上古女仙的本相與變相〉。《興大中文學報》27期增刊(《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第八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012月,頁17-54

    13、戲劇與儀式

    • 陳守仁:〈《祭白虎》破臺儀式的微觀〉,《神功粵劇在香港》第三章,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6、頁39-56
    • 容世誠:〈北斗戲的神話和儀式〉,《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7,頁99-131
    • 田仲一成:〈道教鎮魂儀式視野下的《封神演義》的一個側面〉,陳偉強主編:《道教修煉與科儀的文學體驗》,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8,頁151-190
    • 李豐楙:〈面具、諧戲:鬥爭與通過儀式的表演〉,林會承總編纂,《2005亞太藝術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067月,頁441-462

    14、謫凡與修行

    • 李豐楙:〈道教謫仙傳說與唐人小說〉,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19896月,頁357-374
    •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鄧志謨道教小說的敘事結構與主題〉。《許遜與蕯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臺北市:學生書局,1997,頁313-352
    • 李豐楙:201310月。〈暴力修行:道教謫凡神話與水滸的忠義敘述〉,張宏生主編《宋元文學與宗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頁180-211
    •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73),20079月。,頁147-158

    15、土地與功曹

    • 柳存仁:〈全真教與小說西遊記〉,《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頁1319-1391
    • 李豐楙:〈鬼律與故縱:《西遊記》中的召喚土地〉,陳偉強主編《道教修煉與科儀的文學體驗》。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8,頁100-150
    • 李豐楙:〈監護之眼:《西遊記》中在佛、道護法下的過關〉。《漢學研究》374期,201912月,頁115-158

    16、把關與過關

    • 余國藩:〈宗教與中國文學-論《《西遊記》的「玄道」〉,《余國藩西遊記論集》:台北市:聯經,1989,頁181-220
    • Andrew H. plaks (浦安廸):〈《西遊記》與《紅樓夢》中的寓意〉,《浦安廸自選集》,北京:三聯書店,2011,頁184-220
    • 李豐楙:〈魔、精把關:《西遊記》的過關敘述及其諷喻〉。《政大中文學報》31 期,。頁77-128
    • 李豐楙:〈從謫凡到證果:一個出身與修行的觀點〉,2023。出版中。

    17、情慾與罪謫

    • Halvor Eifring(艾浩德):〈曹雪芹的罪惡感初探〉,朱耀主編:《中國作家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1,頁283-298
    • 梅新林:〈《紅樓夢》中一僧一道的智慧與悖論〉,吳光正編:《想像力的世界》,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頁496-502
    • 李豐楙:〈假作真時假亦真:一僧、一道眼下的情、慾與理〉,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  12月,頁1-50

    18、綜合討論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上課期間在討論時的反應:20%
    2. 小組的整體表現:20%
    3. 期末報告:60%
    4. 課後參與資料的補充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詳見每週進度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No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