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以「道教文學」研究為中心,通論則意指跨領域,關注重點凡三:一即聯繫文學源頭,從巫系文學角度考察《楚辭》,說明巫者神游的神秘經驗,形諸〈離騷〉、〈遠游〉及〈招魂〉等。這種文學史的內在聯繫,在道教文學傳承中至為重要,卻常為文學史所忽略。故透過本課程的設計,探索歷來文學創作中的道教元素,既按照時間的序列,也依據其主題內涵。本課程以宋代為分界,分為兩階段,前一階段重在詩歌體,從遊仙、步虛到仙歌頌讚,約從中古到唐末;後一階段以敘述體為主,集中於宋元以後的明清時期,其文體包括小說、戲劇以及民間文學等。將作家、作品平均分配,既重名題、名家,前者如游仙眾作,後者則有李白與曹唐,這些論文多能呼應道經、仙歌,形成文人創作的一大因緣。至明清時期則選取四大奇書、兼及六大,即《水滸》、《西遊》以至《紅樓》諸名作,國內外漢學家既有專門的論述,揭開其與道教文化的關係。通觀此一漢學系譜凡歷三代,從嘗試到深耕終能有成,本專題所選的兼顧三代,主要仍在講授者本身的長期累積,希望提供不同的觀點,其結果或可豐富文學史的多元性。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的性質歸屬於「宗教文學」,探討「宗教」與「文學」間的關係,從and、in以至as的綜合運用,其考察結果呈現開放而多元的聲音。主要的學習目標,在提供另一角度的思考,補充目前文學史較不足之處。就文學理論與方法而言,在諸家論述中倍受實踐的檢驗。這些精選的論文,其取材多樣,兼綜文本、文獻及田調,並不囿於歷史文獻。由此提醒漢人社會與道教之間的關係;探討的對象並不排除傳度、受籙者,諸如李白、曹唐之類;但值得關注的是一般文士,俯仰其間,而道教文化既入人也深,故自然形諸作品,諸如《水滸》、《西遊》諸名著,縱使不詳其人,在作品中卻可證明體會深刻,此即何謂的「道教元素」。故可證道教在華人世界,其沾溉文學即具有「文化百寶箱」的文化效應,論證這些作品即體現一出一納的現象。凡此均可提供另一種理解,有助於開闊文學文化學的視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課程與作業要求
講授者的介紹雖僅兩個小時左右,卻須將三至四篇論文擇其精要,製作PTT方便提綱挈領,在講授時提醒重點,方便最後一小時展開共同的討論。並提醒凡參與討論者務須課前撰寫閱讀心得,既方便參加討論,也可於課後發展為完整的期末報告,大約三至五篇。
每週課程進度與閱讀書目
1、課程介紹
2、從神遊到仙遊
3、仙游/游仙與道教
4、李白與道教
5、曹唐與遊仙詩
6、憂游洞天
7、游觀洞天
8、招魂與挽歌
9、末世與天啓
10、全真詞曲的寓意
11、漢武與女神
12、玄女與天書
13、戲劇與儀式
14、謫凡與修行
15、土地與功曹
16、把關與過關
17、情慾與罪謫
18、綜合討論
詳見每週進度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