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波蘭漢學與華語教學

Course Name: Sinology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Poland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1.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聚焦於波蘭漢學及波蘭華語教學,首先介紹波蘭漢學的歷史背景與發展過程、最重要的漢學研究中心以及中國文學作品之波蘭語翻譯;其次描述原本與波蘭漢學關係密切的波蘭華語教學,包括教材、方法、學程結構以及教學目標。最後,本課程也討論波蘭漢學中的政治學研究成分,以及波蘭在不同時代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政體異同對波蘭漢學研究的影響及其在波蘭漢學上的反映。全課程均以中文授課。

 

三位波蘭籍授課教師:

研究專長:

李周Małgorzata Religa)博士,華沙大學漢學系

先秦思想;道教研究;中國早期文學理論(《文賦》、《文心雕龍》);中國古今文學。

裴竹茵(Ewa Paśnik-Tułowiecka)博士,華沙大學漢學系

中國文化和文學中的死亡、冥府;納西文化與西藏苯教。

齊惟慎(Włodzimierz Cieciura)博士,華沙大學漢學系

中國伊斯蘭教少數民族;中國和台灣民族、宗教自我認同研究。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具備有關於波蘭漢學之歷史、現況與發展趨勢的基本知識。

    2了解中國古典、現代文學作品的波蘭語翻譯情況。

    3 掌握波蘭華語教學(教材、方法等)的概況。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授課教師

    教學活動與課前、課後作業

    教學時數

    學生課後投入時間

    1

    9/19

    16:10-1800

    波蘭漢學的歷史背景與發展過程

    李周

     

    *指定閱讀:

    易麗君:〈波蘭漢學的源流〉,《國際論壇》1989(3),頁5-10。

    2

    3

    2

    9/21

    16:10-18:00

    波蘭漢學主要研究中心概覽

    李周

     

    魏思齊:〈波蘭漢學研究的過去與現況〉,《漢學研究集刊》, (13), 2011,頁53-96。

    2

    3

    3

    9/26

    16:10-18:00

    中國文學的波蘭語翻譯

    李周

    *指定閱讀:

    Sarek, K. “Chinese Studies in Poland: History and Current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 (2023), pp. 1–18.

    2

    3

    4

    10/3

    16:10-18:00

    波蘭高等教育架構之下的華語教學:過去、現況、科目與教學目標

    裴竹茵

     

     

     

     

    *指定閱讀:

    傅海峰:〈波蘭的漢語教學現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二期,頁102-103。

    2

    3

    5

    10/5

    16:10-18:00

    波蘭高校之華語教學單位:東方學院、漢學系、華語中心

    裴竹茵

     

     

     

    劉薇:〈波蘭漢語教學及教材使用概況〉《國際漢語學報》2012.3(1),頁202-208。

    2

    3

    6

    10/12

    16:10-18:00

    波蘭不同漢學中心的學程結構比較(含大學、碩士學程)

    裴竹茵

     

     

     

    *指定閱讀:

    Rudakowska, A. “The Study of China in Poland after World War II: Toward the ‘New Sinology’?” China Review, Fall 2014, Vol. 14, No. 2, pp. 59-90

    2

    3

    7

    10/17

    16:10-18:00

    波蘭漢學中的政治學研究:17世紀至二戰

    齊惟慎

     

    張西平:〈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波蘭漢學奠基人卜彌格〉,《文化雜誌》第83期 (2012年夏季), 頁83-130。

    2

    3

    8

    10/19

    16:10-18:00

    波蘭漢學中的政治學研究:波蘭人民共和國時期(1947-1989年)

    齊惟慎

     

     

    *指定閱讀:

    Shih, C. “Conclusion: The Evolution of Sinology after the Communist Party-State”, C. Shih (ed.). Post-Communist Sinology in Transformation: Views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Mongolia, Poland, and Russia. Hong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267-277.

    2

    3

    9

    10/24

    16:10-

    18:00

    波蘭漢學中的政治學研究:第三波蘭共和國時期(1989至今)

    齊惟慎

     

    *指定閱讀:

    Góralczyk, B. “Polish Sinology: Refections on Individualized Trajectories”, C. Shih (ed.). Post-Communist Sinology in Transformation: Views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Mongolia, Poland, and Russia. Hong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159-188.

    2

    3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80%

    講述 Lecture

    15%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程心得記錄(每位教師所講授的課程部分(2小時3次,共六小時),選課學生均應繳交一份課堂心得記錄,此心得記錄應分別包括三位教師上課內容的心得):70%

    出席狀況:30%

    評分標準:

    90%以上:課堂心得均能呈現對波蘭漢學的歷史、發展、現況及其相關議題(波蘭華語教學、中國文學作品的波蘭語翻譯等)的深入了解。

    80-89%:課堂心得能呈現對波蘭漢學及其部分相關議題的充分了解。

    70-79%:課堂心得能呈現對波蘭漢學概況的基本掌握。

    70%以下:課堂心得未交,或內容皆不能呈現對波蘭漢學概況的基本掌握。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 易麗君:〈波蘭漢學的源流〉,《國際論壇》1989(3),頁5-10。
    • 張西平:〈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波蘭漢學奠基人卜彌格〉,《文化雜誌》第83期 (2012年夏季), 頁83-130。
    •  傅海峰:〈波蘭的漢語教學現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遼寧經濟職業

    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二期,頁102-103。

    • 劉薇:〈波蘭漢語教學及教材使用概況〉《國際漢語學報》2012.3(1),頁202-208。

    善淵:〈波蘭漢學的奠基人:卜彌格〉,《國際漢學》2009(2),頁72-91。

    • 魏思齊:〈波蘭漢學研究的過去與現況〉,《漢學研究集刊》, (13), 2011,頁53-96。

    -  Góralczyk, B. “Polish Sinology: Refections on Individualized Trajectories”, C. Shih (ed.). Post-Communist Sinology in Transformation: Views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Mongolia, Poland, and Russia, Hong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159-188.

    • Rudakowska, A. “The Study of China in Poland after World War II: Toward the ‘New Sinology’?” China Review, Fall 2014, Vol. 14, No. 2, pp. 59-90
    • Rudakowska, A. “Sinology in Poland: Epistemological Debates and

    Academic Practice”, C. Shih (ed.). Post-Communist Sinology in Transformation:

    Views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Mongolia, Poland, and Russia, Hong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61-92.

    • Sarek, K. “Chinese Studies in Poland: History and Current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 (2023), pp. 1–18.

    -  Shih, C. “Conclusion: The Evolution of Sinology after the Communist Party-State”, C. Shih (ed.). Post-Communist Sinology in Transformation: Views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Mongolia, Poland, and Russia, Hong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267-277.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