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的前半部分分為幾個子題:
課程的後半部則聚焦在鄂蘭如何調解哲學與政治之間的張力,由《精神生活》所揭櫫的三大主題:思考、意志、判斷,概述鄂蘭如何試圖調解傳統以來哲學與政治的緊張關係。
能力項目說明
身為猶太人,鄂蘭親身經歷了廿世紀納粹政權所帶來的重大劫難,此一時代的劫難成為其哲學的背景與養分。綜覽鄂蘭生平與著作,與海德格的思想關聯、極權主義的生命經驗、艾希曼的審判,分別對應於哲學與政治的張力、人之多元性、惡的平庸性與惡等思想主題。1951年,在《極權主義的起源》中,她認為公共領域的喪失,人的多元性被漠視是極權主義的本質;1958年出版《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進一步揭櫫人之多元性乃顯現於公共領域的話語行動;艾希曼的審判引出「惡的平庸性」與無思的問題,亦即思考活動如何防止惡行、行動與思考之間如何關聯等問題;而行動與思考的關聯則再次連結於她與海德格的交鋒所凸顯的哲學與政治的緊張關係。晚期作品《精神生活》中,鄂蘭企圖協調行動生活(vita activa)與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即哲學如何在傳統與政治的緊張關係中開拓新局。她在現象優位於本質的前提下,肯定世界的現象本性,並探討思考(thinking)、意志(willing)與判斷(judging)三項共屬於人類心智(mind)的能力,如何在表象世界中運作,為其早期透過《人的境況》所揭櫫的政治行動理論提供基礎。
在公共哲學日漸受到關注之際,本課程期許透過對鄂蘭哲學的導論,引導學生對公共事務有所反思。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9/13 概論:鄂蘭的生平與著作、思想背景、問題意識、思想主題
9/20 《真理無懼》所揭櫫的思想主題:極權主義之惡、惡的平庸性、思考、哲學與政治、鄂蘭與海德格的思想關聯
9/27 Günter Gaus 專訪鄂蘭— “What Remains? The Language Remains”: A Conversation with Guenter Gaus
10/04 《人的境況》I:Vita Activa
10/11 《人的境況》II:公共與私有領域
10/18 《人的境況》III:勞動(Labor)
10/2 《人的境況》IV:工作(Work)
11/01 《人的境況》V:行動(Action)
11/08 科技時代與Vita Activa
11/15 彈性補充教學
11/22 哲學與政治間的張力 —〈蘇格拉底〉(The Promise of Politics, p. 5-39)(一)
11/29 哲學與政治間的張力—〈蘇格拉底〉(The Promise of Politics, p. 5-39)(二)
12/06 哲學自由抑或政治自由?—關於意志(”The Life of the Mind” II )
12/13 世界的現象(”The Life of the Mind” I, p. 19-65)
12/20 思考活動的「二合一」(The two-in-one)(”The Life of the Mind” I, p. 179-193)
12/27 彈性補充教學
01/03 判斷:鄂蘭政治現象學的最後一塊磚
01/10 期末考週
評分標準:出席比例與課堂表現佔30%,期中報告佔30%,期末測驗佔40%。
Zur Person: Hannah Arendt 接受Günter Gaus 的訪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Gm-t04oM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