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現象學方法:經驗與實作

Course Nam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2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本身就是一項行動,一項實踐哲學方法的行動。課程的目標是要讓學生掌握到現象學方法的實踐意涵,並能夠在自己的生活中運作現象學方法,甚而將所得理解延伸到哲學及其他學科的學習。課程的設計是要以實作活動讓學生獲得如此的現象學能力。

顯而易見的是,要獲得能力的學生必須投入行動、持續努力、面對自己無所收穫的時刻、自發地調整自己以尋得行動的本質以及掙扎地反思描述出自己的經驗過程。因此,這不是一堂聽演講、考試或寫報告的課程。由於本課程有嚴格的人數限制,如果估量自己目前不打算投入活動式的學習,不打算每週出席課堂與指定活動,不願意在課堂上分享與討論自己的經驗,不願意產出行動方案來作為學習成果的學生,那麼本課程應該不合適你/妳,至少不適合現在的你/妳。

本課程期待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其中選修本課程的同學是探尋現象學能力的行動者,而教師會依同學的行動經驗回饋來調整安排,協助同學掌握到現象學能力。本課程會有兩位教師共同授課,除了開課教師外,另有一位現象學心理學取向的臨床心理師,將帶領同學進行實作練習。

本課程的實作行動目標包括:

  1. 透過對他人的領會,讓他人得以顯現。
  2. 透過反身領會在這過程中「自己」的言說與表現,讓「自己」顯現。
  3. 成為人、事、物之關聯(relatedness)的領會者。
  4. 成為現象學經驗的傳遞者。

 

行動目標1-3是現象學經驗的獲得;行動目標4是本課程的行動指引方向。在學期末,學生需要設計與執行一項三小時的活動,帶給他人現象學經驗。

本課程也是X實驗學院籌備處的實驗課程之一,課程中安排有聯合開學營隊內容,詳見每週進度。此外,本學期為16+2週次規畫,建議學生最後六小時學習時間參加X實驗學院舉辦的演講/活動。(詳於課堂說明)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的目標是要讓學生掌握到現象學方法的實踐意涵,並能夠在自己的生活中運作現象學方法,甚而將所得理解延伸到哲學及其他學科的學習。課程的設計是要讓進入行動的學生獲得如此的現象學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1. 底下為預定之規畫,實際進度與內容將依課堂互動而定。

     

    1   9/13         課程介紹

    2   9/20        操作與討論:啟動與加入

    3   9/27        操作與討論:從「感受」到「存在」

    4   10/4        X實驗學院籌備處聯合開學營隊 (自由書寫)*

    5   10/11      「自我」在哪?「存在」為何?

    6   10/18       X實驗學院籌備處聯合開學營隊 (想像與曼陀羅)*

    7   10/25       操作與討論:隱喻的形構力量

    8   11/1         操作與討論:身體與隱喻

    9   11/8        繳交期中報告:The way I live my life

    10 11/15       現象學的聆聽:在交談中聽別人講感情的苦惱

    11 11/22       現象學經驗:反思與行為指引

    12 11/29       現象學的聆聽:在交談中聽別人講家庭的苦惱

    13 12/6         現象學經驗:反思與行為指引

    14 12/13       現象學的聆聽:在交談中聽別人講校園生活的苦惱

    15 12/20       現象學經驗:反思與行為指引

    16 12/27      活動設計:現象學經驗的傳遞      

    17 1/3           彈性週

    181/10         期末考週;繳交期末報告

     

    *「自由書寫」以及「想像與曼陀羅」共六小時,集中於一天完成,共有四梯次:10/141521221000-1700(含午休一小時)。講師:唐京睦(10/14)、蘇益賢(10/15)、黃彥晨(10/21)、陳文玲(10/22)。學生選擇一個梯次參加。地點於創意實驗室。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1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6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期中報告:20%

    課程參與學期報告:80%

    1. 學生最多三人一組,從課堂學習中汲取素材與靈感,設計與執行一項三小時的活動,帶給他人現象學經驗。
    2. 學期報告包括(1)活動方案企畫書,需以現象學思考說明設計原理;(2)活動執行記錄與反思報告,包括參與者的回饋。
    3. 每一位同學個別的課程學習記錄與反思。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 參考教材

    李維倫(2022):《存在催眠治療》。台北:心靈工坊。

    Brooke, R. (2015). Jung and Phenomenology. Routledge.

    Sokolowski, R. (2004):《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自1999年出版之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台北:心靈工坊。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