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從全球史的角度看現代中國的發展專題
本課程將從全球史(Global Hisrtory)的角度,來探討:
1、人類文明中現代世界的形成:工業化,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sate)的成立及其代價,「人民主權」(popular sovereignty)與新的管控方式的發展。西方(the West)與他方(the Rest)之間的關係等等。
2、帝制中國末期(約1820年以後)的條件:西方與中國是如何「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的?中國如何應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所繼承的條件如何制約了她的應對方式?現代中國如何建立?
能力項目說明
1、對於工業化與現代化的意義能有基本的認識
2、對於西方世界的崛起與帝國主義、殖民地的關係具有大概的理解
3、對於開發中國家的發展困境能有同情的理解
4 、對於現代民族國家能有基本的認識
5、兩極化世界的出現
6、對於前現代中國的發展條件具有大概的認識
7、對於現代中國的成形與發展能有大概的理解
8、對於現代社會的性質能具備批判性的理解
9、展望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未來(有待解決的問題:科技的異化、貧富差距的擴大、溫室效應形成的氣候變遷、霸權的問題)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從全球史的角度看現代中國的發展專題
第一週:課程介紹及工業化、現代化簡介:
第二週:工業資本主義與韋伯的分析:
參考書目:
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7)。
James Macdonald:《大國的不安:為什麼經濟互相依賴不會帶來和平?為什麼多極化的社會非常危險?》(When Globalization Fails: The Rise and Fall of Pax Americana)(台北:如果出版社,2016)。
Michel-Rolph Trouillot:《沉默的過去:權力與歷史生產》(Silencing the past: Power and the production of History)(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3)。
第三週:
現代民族國家的興起:
西發利亞體制(Westphalian system,1648年西發利亞和約)、族群與民族國家:內部認同的塑造。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10)。
第四週:
歐洲國家的競爭乃至於席捲全世界。
Philip T. Hoffman著,賴希倩譯:《歐洲何以征服世界》(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第五章:
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一):
參考書目:Niall Ferguson著,黃煜文譯:《文明》(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
第六週: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二):
參考書目: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著:《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台北:南方家園,2011)。
第七週:
參考書目:
第三世界與中國(它們「落後」的原因)
參考書目:Jared Diamond著:《槍炮、病菌與鋼鐵》(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8)。
Ian Morris:《西方憑什麼》(台北:雅言文化:2015)。
第八週:國家內部的規訓與懲罰:
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2)。
第九週:
對於中國的理解與誤解:
參考書目:梁柏力:《被誤解的中國》(台北:花千樹出版社,2011)。
Max Weber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修訂版)(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
第十週:中國的困境 (人口與高度平衡的陷阱):
參考書目: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伊懋可著,李伯重等譯:《中國的歷史之路》。)
第十一週:中國的困境(一):結構因素,人口問題
參考書目: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Studies on the popution of China)(北京:中華書局,2017)。
第十二週:中國的困境(二):中國現代史的悲愴
參考書目:
羅威廉著(William Rowe),李仁淵等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
Diana Lary著,廖彥博譯:《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15)。
第十三週:中國的困境(三):工業化與農村
參考書目: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文化、權力與國家》(蘇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北京:中華書局,2000)。
第十四週:中國農村的掙扎(一)
參考書目: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北京:中華書局,2008)。
費孝通:《內地農村》(1946)。
第十五週:中國農村的掙扎(二)
參考書目:
馬俊亞:《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
吳景超:《劫後災黎》(台北:新銳文創,2022)。
第十六週:一樣的或不一樣的發展模式?
參考書目:
Kenneth Pomeranz(彭慕蘭)著:《大分流》(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許倬雲:《世界、華夏、臺灣:平行、交纏和分合的過程》(台北:三民書局,2018)。
第十七週:孫中山、國共內戰、共產革命
參考書目: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
Klaus Mühlhahn著,黃中憲譯:《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台北:春山出版公司,2022)。
第十八週:現代社會的反省:
Charles Taylor著,徐文瑞譯:《黑格爾與現代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李懷印:《現代中國的形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
期未考佔60%。
平常成績(出席、討論)佔40%。
1、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7)。
2、Philip T. Hoffman著,賴希倩譯:《歐洲何以征服世界》(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3、Niall Ferguson著,黃煜文譯:《文明》(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
4、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著:《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台北:南方家園,2011)。
5、Jared Diamond著:《槍炮、病菌與鋼鐵》(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8)。
6、Ian Morris:《西方憑什麼》(台北:雅言文化:2015)。
7、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2)。
8、梁柏力:《被誤解的中國》(台北:花千樹出版社,2011)。
9、Max Weber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修訂版)(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
10、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11、Diana Lary著,廖彥博譯:《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15)。
12、Kenneth Pomeranz(彭慕蘭)著:《大分流》(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13、Charles Taylor著,徐文瑞譯:《黑格爾與現代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14、Jason Hickel:《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揭露全球不平等的暗黑內幕&解方》(The Divide: A Brief Guide to Global Inequality and its Solutions)(台北:野人出版社,2022) 。
15、Michel-Rolph Trouillot:《沉默的過去:權力與歷史生產》(Silencing the past: Power and the production of History)(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3)。
16、齋藤幸平:《人類世的「資本論」》(台北:衛城出版,2023)。
17、John Mearsheimer:《大幻象: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政治現實》(台北:八旗文化,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