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旨在介紹中國佛教文學傳統,帶領同學認識佛教文學的諸般面向及其內涵,培養相關的文本閱讀與分析能力。中國佛教文學範圍甚廣,涵括了佛理詩、神通故事、佛教戲劇等等,配合教師專長,因此本學期課程集中在「神異僧」與「佛教法術」議題,特別關注唐代密宗對中國佛教以及文學傳統的影響,環繞著由此開展出的民 間神異僧、經咒法術,以及轉化密教神祇形象的佛教神祇,如十一面觀音、華光菩薩、深沙大神(沙悟淨)等等。相對於傳統重視佛典內部的敘事傳統,本課程較重視民間所形塑出的佛教神祇與僧人形象,因此除了佛經之外,兼採文人筆記、戲曲小說等材料,期望能引領同學關注佛教文學的不同面向,並由小見大,延伸到中國宗教文學研究。
能力項目說明
學習目標
學習成效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1週 課程說明及介紹(3+2)
第2週 佛教文獻概說(學習使用大正藏、CBETA、佛光大辭典及相關電子資料庫,3+3)
第3週 宗教文學、佛教法術概說(課程作業:資料札記,3+3)
第4週 佛典中的神通故事(六神通)(3+3)
第5週 佛典中的神通故事(六神通)(課程討論:神通的理論與特質,3+3)
第6週 僧傳傳統中的神異僧(3+3)
第7週 通俗文學中的神異僧 (3+3)(課程作業:蒐集僧傳或筆記的神異僧故事並說明其意義與特質3+3)
第8週 課程討論:蒐集筆記的神異僧故事並說明其意義與特質3+3
第9週 第一次分組報告(3+4)
第10週 佛教經呪、法術與儀式(3+3)
第11週 佛教經呪、法術與儀式(課程作業:佛教經呪在民間的傳播與流衍,3+3)
第12週 佛教經呪、法術與儀式(課程討論:經呪、儀式與法術的意義與特質,3+3)
第13週 第二次分組報告(課程作業:佛教藝術在不同媒介的表現以及再創作的可能,3+4)
第14週 密教神祇與中國文學(《西遊記》)(課程作業:古典小說中的密教神祇,3+3)
第15週 密教神祇與中國文學(《西遊記》)(課程討論:神祇在小說的象徵與敘事意義,3+3)
第16週 期末測驗
【平時表現評量尺規】
本課程重視課堂參與和討論,評分原則如下:
缺席4次,未參與課堂討論者:0-30分
缺席3次,不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者:31-60分
缺席2次,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者:61-85分
全學期無缺席紀錄,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者:86-100分
【閱讀筆記評量尺規】
本課程必須閱讀作品資料及相關研究,繳交三篇以上個人研讀札記:
空白或缺交、文不對題者:0-10分
僅提出1至札記,或內容貧乏,條理紊亂者:11-60分
僅提出2篇札記,或內容單薄,條理鬆散者:61-80分
能提出3篇以上札記,或內容充實,條理清晰者:81-100分
【小組報告評量尺規】
課程進行由6-7人組成小組,每組負責相關兩次文章導讀與交叉詰問,評分原則如下:
空白或缺交者:0-10分
報告內容貧乏,條理紊亂,延誤課程時間者:11-60分
報告未能精準掌握問題與時間,內容粗疏,條理鬆散者:61-80分
報告內容充實,條理清晰,時間掌控精準者:81-100分
【期末測驗評量尺規】
本課程之期末測驗,採申論題型進行筆試。評分原則如下:
空白或文不對題者:0-10分
敘述錯誤,舉證不足,條理紊亂者:11-60分
敘述大致正確,內容尚可,舉證薄弱,條理鬆散者:61-80分
敘述正確,內容充實,舉證充分,條理清晰者:81-100分
前述各項評量尺規及細節,以課堂上正式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