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中國佛教文學

Course Name: Readings of Selected Chinese BuddhismLiterature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4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介紹中國佛教文學傳統,帶領同學認識佛教文學的諸般面向及其內涵,培養相關的文本閱讀與分析能力。中國佛教文學範圍甚廣,涵括了佛理詩、神通故事、佛教戲劇等等,配合教師專長,因此本學期課程集中在「神異僧」與「佛教法術」議題,特別關注唐代密宗對中國佛教以及文學傳統的影響,環繞著由此開展出的民 間神異僧、經咒法術,以及轉化密教神祇形象的佛教神祇,如十一面觀音、華光菩薩、深沙大神(沙悟淨)等等。相對於傳統重視佛典內部的敘事傳統,本課程較重視民間所形塑出的佛教神祇與僧人形象,因此除了佛經之外,兼採文人筆記、戲曲小說等材料,期望能引領同學關注佛教文學的不同面向,並由小見大,延伸到中國宗教文學研究。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學習目標

    1. 認識中國佛學義理與佛教文學諸般面向。
    2. 探討中國文學與宗教傳統間的關係。
    3. 研析密教傳統(唐密、東密)對中國宗教傳統的影響。
    4. 理解佛教神異僧、法術、經咒等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
    5. 精讀文本,並從中發展出相關詮釋論點或理論。

    學習成效

    1. 增強學生精讀與分析文本的能力
    2. 訓練學生書寫及口語表達能力。
    3.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反思精神。
    4. 理解佛教文學、藝術的特質,討論其結構、傳播模式及在民間社會的流衍。
    5. 嘗試運用課程所學,規劃相關學習活動或設計當代文創。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第1週    課程說明及介紹(3+2)

    第2週    佛教文獻概說(學習使用大正藏、CBETA、佛光大辭典及相關電子資料庫,3+3

    第3週    宗教文學、佛教法術概說(課程作業:資料札記,3+3)

    第4週    佛典中的神通故事(六神通)(3+3)

    第5週    佛典中的神通故事(六神通)(課程討論:神通的理論與特質,3+3)

    第6週    僧傳傳統中的神異僧(3+3)

    第7週   通俗文學中的神異僧 (3+3)(課程作業:蒐集僧傳或筆記的神異僧故事並說明其意義與特質3+3)

    第8週    課程討論:蒐集筆記的神異僧故事並說明其意義與特質3+3

    第9週    第一次分組報告(3+4)

    第10週    佛教經呪、法術與儀式(3+3)

    第11週    佛教經呪、法術與儀式(課程作業:佛教經呪在民間的傳播與流衍,3+3)

    第12週    佛教經呪、法術與儀式(課程討論:經呪、儀式與法術的意義與特質,3+3)

    第13週    第二次分組報告(課程作業:佛教藝術在不同媒介的表現以及再創作的可能,3+4)

    第14週    密教神祇與中國文學(《西遊記》)(課程作業:古典小說中的密教神祇,3+3)

    第15週    密教神祇與中國文學(《西遊記》)(課程討論:神祇在小說的象徵與敘事意義,3+3)

    第16週   期末測驗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程參與:25%。
    2. 小組報告:25%。
    3. 課程札記:20%。(請選擇有興趣的專題,針對課程內容或延伸閱讀,撰寫兩份劄記)
    4. 期末測驗:30%

    【平時表現評量尺規】
    本課程重視課堂參與和討論,評分原則如下:
    缺席4次,未參與課堂討論者:0-30分
    缺席3次,不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者:31-60分
    缺席2次,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者:61-85分
    全學期無缺席紀錄,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者:86-100分


    【閱讀筆記評量尺規】
    本課程必須閱讀作品資料及相關研究,繳交三篇以上個人研讀札記:
    空白或缺交、文不對題者:0-10分
    僅提出1至札記,或內容貧乏,條理紊亂者:11-60分
    僅提出2篇札記,或內容單薄,條理鬆散者:61-80分
    能提出3篇以上札記,或內容充實,條理清晰者:81-100分


    【小組報告評量尺規】
    課程進行由6-7人組成小組,每組負責相關兩次文章導讀與交叉詰問,評分原則如下:
    空白或缺交者:0-10分
    報告內容貧乏,條理紊亂,延誤課程時間者:11-60分
    報告未能精準掌握問題與時間,內容粗疏,條理鬆散者:61-80分
    報告內容充實,條理清晰,時間掌控精準者:81-100分



    【期末測驗評量尺規】
    本課程之期末測驗,採申論題型進行筆試。評分原則如下:
    空白或文不對題者:0-10分
    敘述錯誤,舉證不足,條理紊亂者:11-60分
    敘述大致正確,內容尚可,舉證薄弱,條理鬆散者:61-80分
    敘述正確,內容充實,舉證充分,條理清晰者:81-100分


    前述各項評量尺規及細節,以課堂上正式公布為準。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宋)贊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06五刷。
    2. 孫昌武編注:《漢譯佛典翻譯文學選》(上冊)(下冊),天津:南開大學,2005。
    3. 董志翹:《「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南京:江蘇古籍,2002。
    4. 方立天:《佛教哲學》,臺北:洪葉文化,1999二刷。
    5. 周紹賢:《佛學概論》,臺北:商務,1995。
    6.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1997再版。
    7. (荷)許理和,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南京:江蘇人民,2003二刷。
    8. 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北京:北京大學,2003三刷。
    9.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東華,1989。
    10.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學》,臺北:東華,1989。
    11. 陳允吉:《佛教與中國文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2. 陳允吉:《古典文學佛教溯源十論》,上海:復旦大學,2003二刷。
    13. 高華平:《凡俗與神聖──佛道文化視野下的漢唐之間的文學》,湖南:岳麓書社,2008。
    14. 陳開勇:《宋元俗文學敘事與佛教》,上海:上海古籍,2008。
    15.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天津教育,2005。
    16. 何劍平:《中國中古維摩詰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17. 劉淑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2008。
    18. 劉淑芬:《滅罪與度亡:佛頂尊聖陀羅尼經幢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8。
    19. 夏廣興:《密教傳持與唐代社會》,上海:上海人民,2008。
    20.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古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台北:商周出版,2003。
    21. 陳洪:《佛教與中古小說》,上海:學林2007。
    22. 于君方 著,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 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台北:法鼓文化,2009。
    23. 呂建福:《中國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4. 吳光正、李舜臣、余來明 主編:《異質文化的碰撞──二十世紀「佛教與古代文學」論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
    25. 榮新江 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26. 崔小敬:《寒山:一種文化現象的探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7. 李小榮:《漢譯佛典文體及其影響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8. 徐清祥:《門閥信仰:東晉士族與佛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9. (美)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侯旭東 譯:《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0. 劉黎明:《中國古代民間密宗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
    31. 周一良 著,錢文忠 譯:《唐代密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
    32. 李利安、張子開、張總、李海波:《四大菩薩與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3. 尹富:《中國地藏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34. 陳懷宇:《動物與中古政治宗教秩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5. 李小榮:《佛教與中國文學散論──夢枕堂叢稿初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36. 王邦維、陳金華、陳明編:《佛教神話研究:文本、圖像、傳說與歷史》,上海:中西書局,2013。
    37. 沈衛榮主編:《何謂密教?關於密教的定義、修習、符號和歷史的詮釋與爭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
    38. 黃啟江:《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宋元社會菁英的佛教信仰與佛教文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39. 王三慶:《從敦煌齋願文獻看佛教與中國民俗的融合》,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9。
    40. 李四龍:《歐美佛教學術史:西方的佛教形象與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