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旨在探討中國文學作品的發展歷史,包含作品的形成、演變與影響。在斷代分期下,通過主要文體、代表作家的討論與細讀,一方面形成歷史敘述,一方面體察史觀作用。
【若需遠距教學,其課程進行方式如下】
一、本學期中國學史(包含討論課)所採用的遠距教學平台為:Microsoft Teams 。請同學先行進校內申辦學校Mail3的信箱帳號,屆時將透過Mail3帳號登入Microsoft Teams系統。
Mail3帳號申請方式:登入INCCU→點選右上角「個人設定」→於進階設定欄位選擇【啟用】Microsoft 365。(信箱帳號即為Microsoft Teams的登錄帳號)
二、註冊Microsoft Teams系統並加入課程。請自行下載Microsoft Teams,註冊完成【務請同學以中文姓名】並登入後,請點選如下連結加入課程(屆時公佈連結網址)
能力項目說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每週課堂教學時數: 3 小時
每週預習/複習時數: 6 小時
第一週 課程介紹--課綱介紹
第二週 文學史學科的基本概念--文學、歷史、文學史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1-4、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討論文學、歷史、文學史等三概念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三週 文學史學科與著作--實例說明、先秦文學概說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1-4、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討論中國文學史學科建置與發展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四週 先秦文學(一):神話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41-47、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
1、討論何謂神話
2、討論中國神話作品及其思維
3、討論中國神話發展與特質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五週 先秦文學(二):歌謠與詩經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5-18、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
1、歌謠的形成
2、討論《詩經》的作者與時代
3、討論《詩經》的成書-採詩、獻詩、刪詩
4、討論《詩經》六義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六週 先秦文學(二):歌謠與詩經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5-18、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
1、討論《詩經》六義
2、細讀風、雅、頌作品-國風〈野有死麕〉、〈靜女〉、〈將仲子〉,小雅〈鹿鳴〉、〈采薇〉,頌〈豐年〉、〈維天之命〉,具體討論賦、比、興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七週 先秦文學(三):散文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19-28與47-50、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
1、討論史傳散文與諸子散文的成因
2、細讀史傳散文《左傳》《國語》《戰國策》作品(介之推事、重耳事、齊晉鞍之戰)
3、細讀諸子散文《論語》《老子》《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作品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八週 先秦文學(三):散文、 先秦文學(四):楚辭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19-28、47-50與29-40、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
1、細讀諸子散文《論語》《老子》《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作品
2、討論先秦散文形式發展
3、討論何謂楚辭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九週 先秦文學(四):楚辭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29-40、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
1、細讀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細讀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作品,觀察楚辭形式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十週 【期中考試】
第十一週 先秦文學(四):楚辭、兩漢文學概說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29-40、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
1、細讀〈卜居〉、〈漁父〉、〈招魂〉,討論作者歸屬
2、細讀宋玉〈九辯〉,理解中國古典文學中傷春悲秋的文學主題
3、介绍兩漢文學概況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十二週 兩漢文學(一):賦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51-71、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
1、討論漢賦形成的原因
2、討論漢賦的兩種形式
3、討論漢賦的分期與發展
4、細讀初發期作品-賈誼〈弔屈原賦〉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十三週 兩漢文學(一):賦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51-71、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
1、細讀初發期作品-枚乘〈七發〉、東方朔〈答客難〉
2、細讀全盛期作品-司馬相如〈上林賦〉、王褒〈洞簫賦〉
3、細讀模擬期作品-楊雄〈蜀都賦〉、班固〈竹扇賦〉
4、細讀轉變期作品-張衡〈歸田賦〉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十四週 兩漢文學(二):散文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73-84、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1、討論漢代散文形成的原因
2、細讀史傳散文作品-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李將軍傳〉,班固〈朱買臣傳〉
3、細讀議論散文作品-王充《論衡》〈對作〉、〈刺孟〉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十五週 兩漢文學(三):詩歌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85-116、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
1、討論樂府名義
2、討論樂府詩類型
3、細讀樂府詩作品-郊廟歌辭〈郊祀歌 〉、橫吹曲辭〈鐃歌〉、
相和歌辭〈薤露〉〈蒿里〉〈孤兒行〉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十六週兩漢文學(三):詩歌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85-116、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
1、討論五言詩的成立
2、細讀五言詩代表作品〈古詩十九首 〉
課後作業:書寫劄記與反思
第十七週 漢代詩歌、魏代文學(一):建安時期
授課方式:講授與討論
預習內容:教科書頁85-116與117-149、教學平台提供之當次閱讀文獻
學習活動:
1、討論敘事詩的發展
2、細讀敘事詩作品-〈上山採蘼蕪〉、〈羽林郎〉、〈悲憤詩〉、〈孔雀東南飛〉
3、討論建安詩歌的興盛與特色
第十八週 【期末考試】
一、期中考、期末試筆試:80%(各佔40%)
二、平時成績:
1、分組討論(TBL):10%
2、自我評量:10%
三、TA討論課:20%(由助教評定成績)
筆試採申論題形式:
文不對題者:0~15%
理解多誤、條理混亂、內容單薄者:16~60%
理解生疏、敘述模糊、內容平庸者:61~80%
理解正確、條理清楚、內容充實者:81~100%
課堂中隨時進行分組討論,題目採單選問答形式,成績以分組績分計算。
第一次答對者,全組得1分
第二次答對者,全組得0.5分
第三、四次答對者,全組得0分
未參與討論者,倒扣1分。
評分時必須考量各項活動之達成次數與質量
課程預習:0~30%
課中參與:0~30%
課後複習:0~30%
分組討論:0~10%
教科書:
葉慶炳先生:《中國文學史》(上、下冊)(臺北:學生書局)
參考書: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總纂:《中國文學通史系列》(北京:人民文學)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
北京大學編:《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中華、臺北:里仁)
北京大學編:《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中華、臺北:里仁)
北京大學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中華、臺北:里仁)
黃文吉主編:《中國文學史參考作品選》(臺北:學生)
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北京:三聯;臺北:聯經)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北京:高等教育)
傅璇琮、蔣寅總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共七冊)(瀋陽:遼寧人民)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大學)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
羅聯添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臺北:學生)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上)(下)》(臺北:里仁)
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