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當代歐陸哲學家海德格在《存有與時間》中指出,空間不能只理解為物理意義下的空間,而應理解為人與周遭生活世界互動所構成的整體關聯性。受到海德格影響的挪威建築現象學者Christian Norberg-Schulz則提出「場所精神」:「居住意味著歸屬於一個被給予的場所」(To dwell means to belong to a given place.)。「場所」(或「地方」)精神(Genius Loci)意指,由社會、歷史、文化、人(物)的活動所構成的空間,走讀活動則是對人文空間的體驗與領會,透過走讀活動,人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能透過敘事再現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進而重新建構世界,並領會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
本課程將分兩部分:
能力項目說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日期待確認(期中考後某週三或四擇一,夜訪基隆正濱漁港):參與由台北藝術大學林益仁教授所帶領的走讀行動後,以文字搭配走讀行動的圖像、影像或聲音,再現都會空間的故事,作為課程評量暨學習成果的展現。無法配合老師規劃之走讀行動的修課同學,可自行規畫走讀行動,並繳交學習報告1500字以內(含照片)。
備註:此為微學分課程,上課時間詳見課程大綱,無法配合出席者請勿選課。
此為微學分課程,共兩次上課,每次3小時(一次上課,一次走讀行動)。
1. 課程內容:空間現象學—身體、空間與場所
由授課老師以簡報方式,從空間、身體、場所的哲學論述入手,深入淺出,介紹走讀行動的理論基礎,第一次上課時間暫定為9/26(二)14:00-17:00,視修課同學狀況,可彈性調動時間、地點。
2. 正濱漁港走讀:異鄉人的家園—基隆正濱漁港的前世今生
第二次上課安排由台北藝術大學林益仁教授帶領走讀行動,林老師的研究領域在生態人文學,學思結合理論與實踐,原任教於臺北醫學大學,自112-1學期起,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博物館研究所,林老師近幾年所致力之基隆正濱漁港的走讀活動,深獲好評,本次上課將協調修課同學與老師的時間,原則上訂在期中考後一週的週三或四的6:30(避暑氣、看漁港夜景),主題訂為:「異鄉人的家園—基隆正濱漁港的前世今生」。
修課同學時間如無法配合課程搭配的走讀行動,可在與授課老師討論後,加入其他走讀行動或自行規劃走讀行動。
所有修課同學需要繳交1500字左右報告(含圖片,可電子檔)作為修課成績,並可加入教育部「壯遊指南」探索者計畫所舉辦的線上期末成果展(視同學意願而定,無意願可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