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史學導論

Course Name: Introduction to Historiograph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與歷史系大一必修之史學導論共同上課,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認識專業史學的特色、方法、理論,以及從事歷史研究應具備的態度。本學期前半部分以專業史學與史學方法的介紹為主,後半學期介紹十九世紀以來幾個重要的史學潮流。

※ 本課程已向教發中心申請教學助理(TA),若申請成功,將在每週三的C節(12:10-13:00)進行TA討論課,請同學在選課時將此列入考量。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一、了解專業史學的特色

    二、練習尋找研究資料的方法

    三、認識學術論文的結構,練習摘要和研究計畫的撰寫

    四、認識現代學術研究的規範與學術倫理

    五、認識近代的重要史學潮流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下表內容為預定的學期課程進度,學期中將視實際情況調整。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導論

    • 介紹本課程的內容、評分方式與相關要求。
    • 大學是什麼樣的機構?為什麼大學裡要設立歷史學系?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2

    歷史是什麼?什麼是專業史學?

    • 周樑楷等著,《史學導論》,〈第一章:歷史的定義〉
    • 卡爾,《何謂歷史》,〈第一章: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
    •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旨趣〉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3

    研究方法1

    資料的收集

    • 艾可,《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第三章:搜尋研究資料〉
    • Turabian,《Chicago論文寫作格式》:第1517
    • 〈《新史學》撰稿格式〉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準備作業一:書目查詢練習

    4

    研究方法2

    考證

    • 布洛克,《史家的技藝》:〈第三章:歷史考證〉
    •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第十章:史料的考證〉

     

    5

    研究方法3

    歷史詮釋

    • 周樑楷等著,《史學導論》:〈第二章:歷史研究與歷史解釋〉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6

    論文書寫

    •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第十四章:歷史文章的特性及其撰寫〉、〈第十六章:引書的理論與方法〉
    • 艾可,《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第五章:撰寫論文〉
    • 思果(蔡濯堂),《翻譯研究》:〈中文語法〉、〈代名詞〉、〈被動語氣〉、〈中文修辭〉、〈中文字詞〉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繳交作業一:書目查詢練習準備作業二:研究計畫題目訂定、摘要撰寫、尋找參考書目

    7

    西方傳統史學簡介(上)

    • 莫米利亞諾,〈傳統與古典史學家〉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8

    西方傳統史學簡介(下)

    • 古奇,《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第一章:從文藝復興到法國革命〉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9

    期中考

     

    期中考試

    10

    專題演講

    • 講者與講題待定

     

    11

    近代史學潮流簡介:歷史主義

    • 布羅,《歷史的歷史》:〈第25章:專業共識:德國的影響〉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繳交作業二:研究計畫題目訂定、摘要撰寫、尋找參考書目、準備撰寫期末書面報告

    12

    近代史學潮流簡介:年鑑學派

    • 布勞戴爾,《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第一部分:環境的作用:一、半島:山脈、高原、平原〉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13

    近代史學潮流簡介:馬克思主義史學

    • 周樑楷,《從湯恩比到霍布斯邦:英國左派史家的世紀》:〈導論:左派社會史家與近代英國史學的發展〉、〈第五章:霍布斯邦的社會思想和史學思想〉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14

    近代史學潮流簡介:新文化史、全球史

    • 伯克,《什麼是文化史》:〈第四章:新範式?〉
    • 康拉德,《全球史的再思考》:〈第一章:導論〉、〈第二章:全球思考簡史〉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15

    近代史學潮流簡介:大眾史學

    • 貝克,〈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史家〉
    • 周樑楷,〈大衆史學的定義與意義〉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16

    期末考試與期末報告繳交

     

    期末考試、繳交期末書面報告

    17

    彈性補充教學週:影片欣賞(實體課程)

    • 電影:《永不退讓》(Denial, 2016)

     

    18

    彈性補充教學週:期末報告討論與檢討(實體與線上)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成績評量方式:

    1. 平時作業與課堂表現20%、期中考20%、期末考20%、期末書面報告20%TA討論課之出席與表現20%
    2. 平時作業(二次):一、書目查詢練習;二、個人研究計畫初稿(詳細規定將於課堂公布)
    3. 每週課程務必準時出席,若有正當的請假需求,必須事先以email通知教師,否則算無故缺席。若正課無故缺席3次或3次以上,則平時成績與課堂表現的分數(佔20%)以零分計算。
    4. 每堂正課之後有一節TA討論課,修課同學必須準時出席,若需請假,必須事先以email通知自己所屬的TA,否則算無故缺席。TA課無故缺席3次或3次以上,則TA討論課的分數(佔20%)以零分計算。
    5. 期末書面報告:撰寫一份研究計畫,內容包含封面、關鍵詞、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論文內容大綱、可能遭遇的困難與解決途徑、預期成果、參考書目。詳細格式規定將於課堂公布。
    6. 平時作業與期末報告必須準時繳交,逾期每日扣5分,報告若有抄襲情事以零分計算(關於「抄襲」之定義,請參考「國立政治大學學生學位論文學術倫理審議辦法」第二條之規定)。
    7. 部分指定閱讀素材上傳至本校之Moodle數位學習平台,請在課前下載預習。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第八版,臺北市:三民,1986
    2. 托施(John Tosh)著,趙干城、鮑世奮譯,《史學導論:現代歷史研究:目標、方法、新方向》,臺北市:五南,1988
    3. 古奇(G. P. Gooch)著,耿淡如譯,《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北京:商務,1989
    4. 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臺北市:正中,1993
    5. 甘特(Norman Cantor)、施奈德(Richard Schneider)著,涂永清譯,《史學導論》,第三版,臺北市:水牛,1994
    6. 周樑楷、吳振漢、胡昌智編著,《史學導論》,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5
    7. Turabian, Kate L.著,邱炯友、林雯瑤、梁民康譯,《Chicago論文寫作格式:Turabian手冊》,第八版,臺北市:書林,2015
    8. 思果(蔡濯堂),《翻譯研究》,第十四版,臺北市:大地,2003
    9. 布勞戴爾(Fernand Braudel)著,曾培耿、吳模信譯,《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北京:商務,2009
    10. 卡耳(Edward. H. Carr)著,江政寬譯,《何謂歷史?》,臺北市:博雅書屋,2009
      (舊譯本:卡耳(Edward. H. Carr)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臺北市:幼獅,1986。)
    11. 阿諾德(John H. Arnold)著,李里峰譯,《歷史之源》,南京:譯林,2013

    (香港繁體版:阿諾德(John H. Arnold)著,李里峰譯,《歷史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6。)

    1. 伯克(Peter Burke)蔡玉輝譯,《什麼是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 伯克(Peter Burke),豐華琴、劉艷譯,《文化史的風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 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著,馮奕達譯,《全球史的再思考》,新北市:八旗,2016
    4. 伯克(Peter Burke),劉永華譯,《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2014》,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5. 周樑楷,《從湯恩比到霍布斯邦:英國左派史家的世紀》,臺北市:商周,2017
    6. 艾可(Umberto Eco)著,倪安宇譯,《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臺北市:時報,2019
    7. 布洛克(Marc Bloch)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第二版,臺北市:遠流,2020
    8.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 (1928),頁3–10
    9. 周樑楷,〈大眾史學的定義和意義〉,收入《大眾史學論集》,第一冊,臺中:采玉出版社,2004
    10. 貝克(Carl L. Becker)著,黃煜文譯,〈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史家〉,《歷史台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8(2014.11),頁153–166
    11. 布羅(John Burrow)著、黃煜文譯,《歷史的歷史: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臺北市:商周,2010
    12. 張越編,《史學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