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木柵貓空位於臺北市南端文山區,為臺北市最主要的茶葉與竹筍的生產區,以鐵觀音為主題所延伸的休閒農業、餐飲品茶、登山健行、景觀遊憩更是臺北地區生活文化的一部份。隨著貓空纜車的營運,串連了臺北市立動物園、指南宮與貓空地區,而臺北市也結合貓空、貓纜、貓熊意象推出「三貓」計畫,並由臺北市立動物園針對三貓地區及動物園區特有生態地景及土地農業經濟文化等主題從里山倡議、食農教育、公民科學等面向,針對此區特有之次生林帶、水域、茶園等進行生態調查。
近年來有所謂「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概念的出現,由專業科學家規劃,讓一般大眾有系統地參與科學研究案中的全部或部分,透過公民的參與,不僅可以取得單靠科學家難以取得的大量資料,更能補足科學家難以進入之地區的資料空缺。
《食農教育法》已於111年5月4日經總統公布施行,明定推動的六大方針「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深化飲食連結農業、地產地消永續農業」,隨著食農教育的風潮逐漸流行,各級學校也積極將食農教育的精神與做法融入課程當中,讓學生更能珍惜每一口食物,對於農業生產有初步概念。
「里山倡議」以世界上類似日本里山地景(satoyama-like landscapes)的複合式農村生態系為對象,它是因人類的生活方式與大自然長時間的交互作用所形成,其願景是「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里山地景內,許多不同種類的樹林、草地與濕地混合在一起,形成錯綜複雜的鑲嵌圖案,因此成為眾多野生動物的棲地,其中有許多是瀕危物種,另外也有助於防災、集水區保護及其他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
眾所周知,「貓空」是臺北市典型的里山環境,有深厚的鐵觀音茶文化與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是推動食農教育最佳場域;臺北市立動物園是國內最重要的野生動物收容教育機構之一,保育類的「貓熊」也是國際重要瀕絕的野生動物,其可愛模樣不僅吸引目光,一舉一動也經常是媒體話題;連結貓空與動物園的「貓纜」則是木柵重要的低碳觀光交通工具。因此,本課程計畫與臺北市立動物園、臺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臺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木柵青年農民聯誼會等單位合作,發展「認識三貓友善環境耕作、綠色交通與消費」傳播議題,帶領學生藉由背景資料蒐集、文獻回顧與實際現場調查的方式,從三貓地區的生態地景角度,認識當地基礎生態資源與物種及延伸出的食農文化,並透過公民科學的參與,運用年輕世代的視野與擅用的傳播工具,進行科普化推廣,也協助本校透過大學社會責任為三貓地區「生態、生產、生活—三生一體」的永續發展目標,盡一份心力。
能力項目說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主題 (暫定)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
1 |
課程介紹 |
介紹課程大綱、課程要求與評量方式,以及課程進行方式。 |
同學自我介紹,並說明自我對三貓的初步認識。 |
|
2 |
貓空的前世與今生 |
臺北市立動物園推動三貓生態大踏查的成果介紹。 講師: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李承恩 |
|
|
3 |
認識公民科學 |
介紹台灣公民科學發展的現況與應用 |
介紹iNaturalist與應用成果 |
|
4 |
貓空生態調查 |
由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講師李承恩帶領學生實地進行生態調查練習 |
帶領同學練習使用iNaturalist進行生態調查操作 |
|
5 |
貓空鐵觀音茶文化與保種復育 |
介紹木柵鐵觀音茶文化與茶農運用栽種智慧因應氣候變遷。講師:木柵青年農民聯誼會會長張欣柔 |
認識貓空常見茶樹品種與品嘗不同茶種製作的鐵觀音茶風味 |
|
6 |
貓空茶園與壺穴生態探索 |
實地前往木柵貓空茶園、茶推中心與壺穴地形 講師:台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 |
帶領同學實地了解茶園與水土保持的關係 |
|
7 |
介紹里山倡議 |
里山倡議在國內外發展的情形 |
帶領同學思考貓空有哪些符合里山倡議的地景特色 |
|
8 |
有機小農如何讓圓仔「竹」感心 |
從認識貓熊的食材竹子,來認識竹子的生物多樣性以及食物來源 |
參訪動物園(視情況安排)或收看影片觀賞 |
|
9 |
期中考周 |
各組分組簡報期末報告執行主題與方式 |
學生報告與各組建議回饋 |
|
10 |
認識生物多樣性與食農教育 |
從日常生活的農產品介紹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
帶領同學思考日常食衣住行哪些與生物多樣性有關 |
|
11 |
認識都市農業 |
邀請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專家授課 |
帶領同學使用桃改場智慧農業模組練習種植作物 |
|
12 |
認識友善環境耕作 |
認識現在農委會各項推動友善環境耕作政策 |
帶領學生認識3章1Q與綠色保育標章 |
|
13 |
認識社區支持型農業 |
介紹社區支持型農業與臺北常見的農民市集 |
帶領學生認識現在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 |
|
14 |
認識智慧農業 |
農業科技導入如何協助農民因應氣候變遷 |
帶領學生認識國內外智慧農業發展現況 |
|
15 |
認識綠色交通 |
搭乘貓空纜車體驗綠色遊程 |
帶領學生實地體驗運用貓空纜車進行綠色三貓旅遊 |
|
16 |
分組專題研討 |
針對學生執行期末報告遭遇問題進行討論與建議 |
學生分組研討 |
|
17 |
期末分組報告 |
期末分組專題成果分享 |
分組報告,並邀請業師回饋講評 |
|
18 |
期末分組報告與課程回饋 |
期末分組專題成果分享 |
分組報告,並邀請業師回饋講評 |
1. 出席 (30%):每堂點名,無故缺席每次扣學期總分2分。 2. 期中口頭報告(20 %):請同學以5人為一組,報告期末報告的主題方向,每組須準備投影片,口頭發表進行10分鐘,內容須說明動機、背景、相關報導、新的切點,預計進行方式,另需繳交書面提案1000字。給分標準:題目是否具有報導價值(5%)、是否充分整理相關資料(5%)、可行性(5%)、口頭報告清晰(5%)。 3.期末分組書面報告(50%):請同學以5人為一組,自選一項與本課程相關的主題,進行問題分析與採訪,完成期末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