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近年來隨著資訊與科技的發展,勞動型態越趨多元,特別是晚近AI技術的快速進步,已然直接衝擊勞動與就業市場的樣態與發展模式。無疑地,當然也直接影響勞工的就業與工作權利。
本課程乃現代資訊、乃至AI社會公民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以勞動議題為核心領域,培養學生具有發掘、理解公共性議題並願意嘗試解決各種勞資爭議問題之現代公民能力。
此外,並從法律之權利意識與勞動社會型態發展的角度建構勞資之間應有倫理與民主之素養,認識當代資訊AI社會之日常生活與專業情境中所常遇到的勞動倫理議題,以期能運用法律專業及理性判斷來面對勞資爭議的議題,同時透過課程內容設計,加強現代資訊社會公民之勞資雙方得以透過民主程序、勞資對話的方式以處理爭議的能力。
具體而言,本課程將使學習者了解當代資訊社會發展下的勞動相關議題,包括資訊社會發展的型態與特徵、勞動政策與體制建構、勞動基本權利、勞資關係、工會運作與實務、勞動權利之救濟等;學習者在修讀本課程後,應可以對於資訊社會之勞動法律議題有相關的了解與認識,並且可以針對勞動社會各項議題,搜尋相關資料並加以討論、分析與反省。
本課程非常歡迎不同背景領域的同學選修,課程內容並非屬於單純法律課程領域,而是跨越相關領域而關注在勞動型態與勞動市場的變化,並探討勞工在此一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有關勞動權益的保護與爭議問題。
能力項目說明
教學目的在於引導修課的學生從當代資訊乃至AI社會快速的發展下,就有關勞動生產與資本積累的宏觀角度,探究勞動法律於現代資訊社會之角色,理解勞資雙方在相關領域所涵射權利的具體內涵,培養學生對於勞動議題與時事之敏感度以及同理心,並教導學生如何在求學階段以及進入社會後基於工作身份而具體實踐自身的基本權利,藉以深化社會觀察與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故而,本課程內容並非僅在教導日常工作的勞動法律常識,而是更著重於以邏輯思辨精神了解當代資訊、AI社會下勞動法律的形成過程、規範效力,以及如何培養「作為勞資身分之公民素養」而於勞資關係中得與資訊社會共同成長、轉變。進而,試圖從資訊社會的勞資關係發展與全球化之角度解答「勞動法律為什麼這樣規定?」的倫理議題與理性思辨,並兼及「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之民主素養所關乎二大問題。
因此,就學習成效上,將著於介紹資訊社會與勞動法間之各種關係,透過介紹勞動社會的形成、發展、勞工的權利、國家立法介入勞動關係,來使學習者了解現代勞動相關議題。授課脈絡會從當代科技資訊社會的發展局勢進入台灣勞動社會的爭議現像;從社會議題進入法律議題;同時也會從實務相關的角度檢視相關立法與行政體制,即理論與實務並重。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內容 |
學生指定 閱讀資料 |
教學活動與 作業設計 |
學生學習投入時間(含課堂教學時數) |
1 |
本課程介紹、上課方式與應有之學習準備 |
|
由教師講解課: 課程內容介紹與上課方式說明、參考文獻 |
2 |
2 |
當代資訊、AI科技與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
教師於上課前提供 |
教師授課: AI、科技與資訊社會之發展 |
4 |
3 |
當代AI、資訊社會之發展與工作型態之轉變 |
教師於上課前提供 |
教師授課: AI、資訊社會下工作型態之轉變 |
4 |
4 |
資訊社會之勞資關係發展與國家管制手段 |
教師於上課前提供 |
教師授課: 資訊社會之勞動保護與國家角色 |
4 |
5 |
資訊社會與我國勞動市場之變遷(一):勞務契約型態 |
教師於上課前提供 |
教師授課: 我國資訊社會之形成與非典型工作 |
4 |
6 |
資訊社會與我國勞動市場之變遷(二):職業型態 |
講者提供 |
專家學者演講: AI時代與就業市場之轉變
|
4 |
7 |
資訊社會與勞動基準之保護(一):勞動契約 |
教師於上課前提供 |
教師授課: 資訊社會新型態工作與勞動契約爭議類型 |
4 |
8 |
資訊社會與勞動基準之保護(二):勞動條件 |
教師於上課前提供 |
教師授課: 資訊社會新型態工作與勞動條件爭議類型 |
4 |
9 |
期中測驗 資訊社會與勞動基準之保護(三):職業災害 |
教師於上課前提供 |
教師授課:資訊社會新型態工作與職災發生類型 |
4 |
10 |
資訊社會與勞動基準之保護(四):營業秘密與競業禁止 |
教師於上課前提供 |
教師授課:競業禁止與勞工工作權之保障 |
4 |
11 |
資訊社會與勞資關係(一):工會之組織與活動 |
講者提供 |
教師授課: 工會組織與工運的關係 |
4 |
12 |
資訊社會與勞資關係(二):勞資協議與團體協商 |
教師於上課前提供 |
教師授課: 勞資協商型態與協約締結 |
4 |
13 |
資訊社會與勞資關係(三):勞資爭議與罷工 |
教師於上課前提供 |
教師授課: 工會抗爭與罷工行動 |
4 |
14 |
資訊社會與勞工社會保障後疫情時代的資訊社會與勞動新議題 |
教師於上課前提供 |
教師授課: 勞工社會保險制度 |
4 |
15 |
個案研究與分組報告(一)~(四) |
各組提供報告資料 |
|
4 |
16 |
期末考 |
|
|
|
17 |
|
|
||
18 |
|
|
|
|
期末報告內容佔60-80%;上課出席及討論表現20-40%。
同學若因故缺席,盡量於事前向老師或助教以口頭或郵件方式請假。
上課時公布相關參考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