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現代詩」誕生至今已超越百年,最初,詩人轉化古典元素以適應新世界的變化,或借鏡歐美文藝思潮,或與現代語言合而衍變出適宜承載當代感覺的文體。意象配置、節奏安排,乃至意義如何在此一體式內獲得新生,尤為詩人所重。本課程也關注詩與媒介共生關係,詩的形式至少包括文字、音樂與動靜態影像,由此見出從古典到現代、乃至未來的美學視野,體會詩中的當代感覺和社會氛圍。
延續1919年以來的現代詩發展,本課程介紹台灣現代詩的代表性詩人與作品,包括紀弦、林亨泰、瘂弦、楊牧、商禽等名家。重點式的釐清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等詩學概念,拓展學生對現代文藝思潮的認識。也將從前衛藝術的角度來檢視現代詩藝與詩集裝幀概念,透過精讀當代詩作,掌握詩與社會運動、詩與跨媒介表演的錯綜關係。藉由現代詩習作、詮釋和學術論文的評析,培養文藝美感的察知與創造力,並增進批判思考和寫作的能力。
課程的核心主題包括:「自我叩問」、「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涵蓋個人主體意識的探索、人我關係之省思、人與外在環境共處以及生命存在意義的問題。經由現代詩的閱讀、創作與評論,提升人文與美學的思辨力。
能力項目說明
1.增進現代詩名家、名作的認知與詮釋能力。
2.透過作品精讀與創作實踐,培養文學、藝術的敏銳度與創造力。
3.分析文本所反映的時代氣氛與社會意義,掌握文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4.認識現代詩中的古典元素,並瞭解轉化、改寫古典文學的方法及意義。
5.藉由接觸多種媒體表現形式的現代詩,建立跨領域的視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當週主題 |
課程內容 |
學生指定 閱讀資料 |
教學活動 作業設計 |
第1週(9/11) |
詩與生活的關係:今天我們如何讀詩、寫詩? |
1.導論:現代詩的界定與文體特徵。 2.現代詩簡史。 3.整體課程之概念引導與評分規範說明。 |
1.教師自編簡報。 2.楊牧〈詩的自由與限制〉。 |
講授、討論 |
第2週(9/18) |
詩、火種和異地: 從路易士到紀弦 |
介紹上海現代派到台北《現代詩》的源流,發掘現代詩論爭的發展過程及其時代意義。 |
1.施蟄存《現代》、紀弦 《現代詩》相關文獻。 2. 陳毓賢〈胡適和他的實驗〉。 |
講授、討論 小組分配 |
第3週 (9/25) |
波的羅列: 林亨泰的圖像詩 |
林亨泰的詩作,與當代的圖像詩共讀,介紹其時代意義及解讀路向。 |
1.林亨泰詩作選讀。 2.曾琮琇《台灣當代遊 戲詩論》選篇。 |
1.講授、討論 2.小組創作活動 3.說明學術論文寫作格式與文獻蒐集原則,引導論文評析的方法 |
第4週 (10/2) |
去看,去假裝發愁: 瘂弦詩的異國情調 |
瘂弦詩中的「異國」和1960年代的創世紀詩社群體,兼及瘂弦的編輯生涯、報紙副刊的場域介紹。 |
1.瘂弦詩作選讀。 2.楊牧〈瘂弦的深淵〉 |
1.講授與討論 2.觀影:紀錄片《如歌的行板》選段。 |
第5週 (10/9) |
雙十節連假 |
繳交詩創作I: 一首有「引文」的詩 |
||
第6週 (10/16) |
向達爾文質疑: 林泠的詩與科學 |
探索林泠詩中的「私我神話」,並討論她如何將科學思維、性別感知融入抒情詩。 |
1.林泠詩作選讀。 2.楊牧〈林泠的詩〉。 |
1.講授與討論 2.小組創作活動 |
第7週 (10/23) |
無質的黑水晶: 商禽的超現實奇想 |
介紹以《創世紀》為中心的詩史與作品,並參照超現實藝術在台灣的傳播情況。 |
1.商禽詩作選讀。 2.奚密〈變調」與「全視」:商禽的世界〉。 |
1.講授與討論 2.小組報告(一) |
第8週 (10/30) |
浪與浪搖幌: 《劇場》雜誌與前衛藝術;邱剛健與黃華成 |
簡介1960年代台灣前衛藝術和《劇場》雜誌的發展,及其與現代詩的關係。 |
邱剛健詩作選讀,黃華成相關文獻、展覽、影像介紹。
|
1.講授與討論 2.小組報告(二) 3.詩創作I回饋 |
第9週 (11/6) |
詩與舞蹈劇場 |
從當代舞者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藝術中思考詩與 舞的關係。 |
觀賞紀錄片: 文溫德斯(Wim Wenders) 《PINA》。 |
觀影、撰寫心得與簡評 |
第10週 (11/13) |
乘噴射機離去: 夏宇的遊戲
|
夏宇的非典型情詩與遊戲性的創作方式,參照其書籍裝幀設計、攝影與展覽型態,以多元視角解讀她的藝術行動。 |
1.夏宇詩作選讀。 2.施開揚(Brian Skerratt)〈機器裡的詩人〉。 |
1.講授與討論 2.小組報告(三) 3.提報「詩人觀察與介紹」之主題(全文上傳截止日為1/20) |
第11週 (11/20) |
幻覺的行列: 鯨向海的玩笑
|
鯨向海詩中的青春、性別與疾病書寫。 |
鯨向海詩作選讀。 |
1.講授與討論 2.小組報告(四) 3.說明「模擬文學獎」活動流程
|
第12週 (11/27) |
專題講座 |
邀請詩人陳柏煜蒞臨演講。 |
陳柏煜詩集《mini me》、《決鬥那天》(暫定)。 |
講授與討論 |
第13週 (12/4) |
一首詩的完成: 楊牧的詩學 |
說明楊牧的詩文特色、創作歷程、詩學理念。 |
1.楊牧詩作與手稿選讀。 2.楊牧《一首詩的完成》選篇。 3.奚密〈台灣現代詩的Game-Changer〉。 |
1.講授與討論 2.小組創作活動 3.繳交詩創作II |
第14週 (12/11) |
我和Z: 零雨的冷抒情 |
探討零雨詩中的浩瀚哲思、田園風景、性別議題,介紹「冷抒情」的語言風格,如何表現出劇場的動態和情節。 |
1.零雨詩作選讀。 2.李蘋芬〈身體那麼強悍在海上漂流:讀零雨〈女兒〉〉。 |
1.講授與討論 2.「模擬文學獎」撰寫評語(50-100字)與投票活動 3. 小組報告(五) |
第15週 (12/18) |
逃亡情歌: 李格弟、王榆鈞、吳俞萱的詩與歌 |
介紹現代詩的跨媒介改編與表演,著重於詩的流動性與感官特質。 |
李格弟、王榆鈞與時間樂隊、吳俞萱之詩作、歌曲與影像。 |
1.講授與討論 2.小組報告(六) |
第16週 (12/25) |
課程總結與回顧 |
1.講授與討論 2.公布模擬文學獎之得獎名單,教師講評與回饋 |
||
第17週 (1/1) |
元旦連假 |
|
||
第18週 (1/8) |
期末筆試測驗 |
一、平時表現:包括出席、發表課程相關意見、參與討論與小組互評 20%
本課程重視「準時到課」和「課堂討論」。
若每次準時到課,惟未能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者,基準分為 70 分。「70 分」之設定,係搭配 本課程出席學生討論討論佔 30%;即使全勤出席者,如欲取得本項之滿分,必須積極參與 課堂討論。課堂中就學術議題公開發言 1 次,足以帶動他人討論者,加 10 分。此點由教師 判斷,惟為尊重發言,將從寬認定。
※扣分:缺席 3 次以上,屢未備妥課程資料,本項計為零分。
如有請假的需求,除特殊事由外,必須事先來信告知並提出證明。遲到 50 分鐘以上,計為當週 缺席一次。常態性遲到而未能提出適當理由者,累次酌予扣分。
整學期缺席四次以上,將無法取得本課程的學分。
二、個人書面作業:30%(共二項)
(一)現代詩創作:10%
本學期需繳交二首現代詩習作,篇幅各30-40行,包括主題式創作與不限題材的自由創作。需訂定詩題。
(評分標準:創意發想 10%、整體結構5%、語言掌握5%)
(二)詩人/詩集觀察與介紹:20%
以2000字以內的篇幅介紹「一位詩人」或「一本現代詩集」,並適度分析其特色與時代意義。範圍請以本課程提供的名單為主,亦可視實際情況延伸。
請於1/20(六)以前上傳至moodle平台,切勿抄襲或竊用他人資料,如經查證確有前述情事,該項成績以零分計算。
(評分標準:主題明確5%、文獻蒐集5%、論述邏輯與行文10%)
依據「中國文學系國文作業批改要點」,每學期應繳交二至三篇作文或論文。作業若無特別規定,每篇字數以500字(新細明體12級大小)以上至一頁A4以內。論文字數為2500-4000字以上(不包括參考書目與註腳),將依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內容的陳述與陳述邏輯予以計分。
※逾期繳交作業者,將酌情扣分。
三、期末筆試測驗:30%
期末測驗採申論題形式,包括詩作分析與引導式創作。
【期末測驗評量尺規】
文不對題:0~20分
理解多誤、條理紊亂、內容單薄:20~60分。
理解粗疏、條理鬆散、內容寬泛:61~80分。
理解正確、條理清晰、內容充實:81~100分。
四、小組報告:20%
以小組為單位,發表一次口頭報告。請以本課程介紹之詩人、詩作和議題為主,亦可適度延展。鼓勵同學結合個人的專長領域,如刊物設計、多媒體改編、展覽策畫、聲音劇場等型態來呈現,形式不拘。
各組組長請於1/13(六)以前上傳報告之電子檔,並附註「組員分工」。
課堂中安排小組互評,當週報告結束之後,負責互評的小組需在 moodle 發表意見與回饋。
(評分標準:內容完整 5%、創意表現 5%、整體架構 5%、團隊合作 5%)
【現代詩史與專論】
李瑞騰編著:《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初版,2021年數位出版。
陳允元、黃亞歷主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二冊)》,臺北:行人,2019年。
劉正忠:《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現代詩創作、批評與閱讀指南】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懷宇譯:《語言的輕聲細語:文藝批評文集之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年。
[法]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著,陳太乙譯:《現代生活的畫家》,台北:麥田,2016年。
[阿根廷]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著,陳重仁譯:《波赫士談詩論藝》,時報:2022年。
[德]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莊仲黎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台北:商周,2019年。
白靈:《一首詩的誕生(增訂新版)》,臺北:九歌,2016年。
李敏勇:《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臺北:九歌,2022年。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2004年。
廖偉棠:《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四十條小徑》,臺北:新經典,2021年。
【詩選集】
向陽主編:《新世紀新世代詩選》,臺北:九歌,2022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華文新詩百年選.臺灣卷1》,臺北:九歌,2019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華文新詩百年選.臺灣卷2》,臺北:九歌,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