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當代英美哲學界對vagueness概念有長期的關注與討論,自本世紀起,相關的indeterminacy概念也備受重視。對於vagueness/indeterminacy,採semantic進路的英美哲學家將之歸因於語言或表象的問題,採epistemic進路的哲學家則歸諸於人類的認知限制。晚近有越來越多的分析形上學家採形上學或存有論進路,認為世界的某些面向本身即是模糊不定的,可以說主張「世界的不定性」。中國中觀學統的三論宗的僧肇與吉藏等思想家,繼承印度中觀佛教哲學,但傾向主張萬事萬物是無定性、無定相的。這樣的中觀思想可以和英美分析形上學的「世界的不定性」思想,進行跨文化哲學的比較研究,乃至進一步的融合哲學(fusion philosophy)式的發展。本課程引領研究生閱讀與討論僧肇與吉藏的中觀論著,理解與批判英美哲學界支持與反對「世界的不定性」的重要論述,並對相關議題進行跨文化、融合哲學式的哲學反思。
能力項目說明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Topic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
|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
||||
1 |
課程介紹:Indeterminacy與融合哲學 |
〈融合哲學的意義與價值〉、教師講義資料 |
|
3 |
|
2 |
印度中觀哲學概述與討論 |
《華文哲學百科》〈龍樹〉詞條、教師講義資料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3 |
國定假日 |
|
|
|
|
4 |
僧肇〈不真空論〉討論 |
《肇論》〈不真空論〉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5 |
僧肇〈般若無知論〉討論 |
《肇論》〈般若無知論〉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6 |
吉藏論萬物無定性 |
教師講義資料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7 |
吉藏論萬物無定性 |
教師講義資料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8 |
國定假日 |
|
|
|
|
9 |
Vagueness/indeterminacy: 英美哲學導論 |
“Ontic Vagueness and Metaphysical Indeterminacy”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10 |
羅素與David Lewis的ontic vagueness批判 |
“Vagueness”; “Many, but Almost One”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11 |
Heller與Weatherson的ontic vagueness批判 |
“Against Metaphysical Vagueness”; “Many Many Problems”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12 |
Gareth Evans的vague identity批判 |
“Can There Be Vague Objects?”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13 |
Barnes與Williams的worldly indeterminacy理論 |
“A Theory of Metaphysical Indeterminacy”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14 |
Jessica Wilson的worldly indeterminacy理論 |
“A Determinable-based Account of Metaphysical Indeterminacy”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15 |
一個融合哲學式的理論 |
教師講義資料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16 |
世界能是全然不定的嗎? |
教師講義資料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17 |
這理論的語言與邏輯面向 |
教師講義資料 |
上課前先行閱讀指定教材 |
3 |
6 |
18 |
期末論文報告與討論 |
選課學生報告期末論文初稿 |
|
3 |
|
1.期末論文(60%):選課同學須於課程結束兩周內,繳交期末論文一篇。
2.出席情況與上課討論(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