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遠渡東亞(日本、中國、越南)的耶穌會士,在中國引進天主教義,採取「補儒闢佛」的策略,引發天釋之間的護教論爭,此為學界所熟知。然在護教論層次之外,耶穌會也在晚明譯介中世紀晚期的亞里士多徳哲學,特別是《範疇論》、《分析前篇》、《靈魂論》、《自然諸短篇》、《倫理學》等葡萄牙耶穌會《柯因布拉評論》(Conimbricenses)的註疏,可惜當時譯作流通十分有限,並未在晚明佛教界引發哲學層面的回應與對論;相對地,耶穌會士對當時佛教復興的因明和唯識學亦全然無知,以至於雙方錯失了在哲學層次的認識與交鋒。本研討課即擬在護教論爭之外,重建十七世紀佛教和亞里士多徳哲學之間的對論。
能力項目說明
由於材料太多,本課程分為二獨立課程,第一學期的研讀集中在艾儒略的《性學觕述》(1620)和畢方濟口授、徐光啓筆錄的 《靈言蠡勺》(1624),並參讀亞里士多徳的《靈魂論》(De Anima),再對照晚明的唯識學註疏中的心識論和外道我論批判,藉以分判二者之間的異同。第二學期則擬選讀傅汎際譯、李之藻述的《名理探》和收錄於南懷仁編譯的《窮理學》〈理推之總論〉,探討亞理士多德範疇論與邏輯學的首度傳譯,並和明末佛教唯識學和因明學的復興進行對比,以觀其異同(例如,共相、三支比量和演繹法)。
主要的討論問題包括,十六、七世紀耶穌會士的哲學訓練(包括邏輯與辯論)為何?同時期(中國、日本、西藏)佛教的學問訓練為何?雙方的心識哲學(感官、知覺、知性、回憶)、形上學(靈魂/我、共相、時間、運動)為何?靈魂和回憶、自我意識(末那識)有何關係?靈魂和阿賴耶識、真心的差別何在?總之,佛教的唯心/唯識論如何批判地回應亞氏的自然主義或實在論哲學?
第一周 最後的外道:晚明耶穌會與亞里士多德哲學的遇逢
*梅謙立,《從邂逅到相識—孔子與亞理是多德相遇在明清》,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二章〈耶穌會傳教士對中國佛教的早期研究〉、第四章〈靈魂論的傳入〉。
*沈清松,《從利瑪竇到海德格》,台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二、三講:亞理斯多德著作的譯介和《靈魂論》的引入。
C.V. Jones, “Translating the Tirthika: Enduring “Heresy” in Buddhist Studies,” in Translating Buddhism: Historic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Alice Collett, SUNY Press, 2021.
*《沈默》(Silence) / 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導演,政大傳圖視聽 (可外借) (VB 987.83 844:11)。
第二周 耶穌會與近世東亞佛教教學體系
*Cristiano Casalini, Aristotle in Coimbra: The Cursus Conimbricensis and the education at the College of Arts, Translated by Luana Salvarani, Routledge, 2017.
*Carvalho, Mário Santiago de, “Cursus Conimbricensis”, Conimbricenses.org Encyclopedia, Mário Santiago de Carvalho, Simone Guidi (eds.).
段世磊,《耶稣会在东方的教育活动研究(1549-1650) : 以印度.日本和中国澳门为中心》,上海遠東出版社; 2019。
黑住真,〈天主教與佛教〉(第一章),《新亞洲佛教史13》,日本III,《民眾佛教的扎根》(法鼓文化,2021)。
西村玲,〈教學進展與佛教改革運動〉,第一、二節(第四章),《新亞洲佛教史13》,日本III,《民眾佛教的扎根》(法鼓文化,2021)。
第三周 《靈魂論》的譯介
Thierry Meynard, S. J., and Dawei Pan, “Introduction,” in Giulio Aleni,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tr. by Thierry Meynard, S. J., and Dawei Pan, Brill, 2020.
第四周 原典導讀
《性學觕述》,卷一,「生覺靈三魂總論
第五周 原典導讀
《性學觕述》,卷二,「靈魂為神,與形軀判然為二」
第六周 原典導讀
《性學觕述》,卷三、卷四,「總論知覺外官」
第七周 原典導讀
《性學觕述》,卷五,「總論知覺內職」
第八周 原典導讀
《性學觕述》,卷六、卷七。
第九周 原典導讀
《靈言蠡勺》卷上。
*Thierry Meynard, “De Anima: Lingyan lishao, Xingxue cushu (juan 1, 4, 5, 6)”, Conimbricenses.org Encyclopedia, Mário Santiago de Carvalho, Simone Guidi (eds.).
第十周 原典導讀
《靈言蠡勺》卷下。
第十一周 晚明《成唯識論》註疏選讀
《成唯識論》卷一,破執實我
通潤,《成唯識論集解》
智旭,《成唯識論關心法要》
第十二周
續上
第十三周 我/靈魂與憶念
通潤,《成唯識論集解》
第十四周 自証與憶念
通潤,《成唯識論集解》
第十五周
憨山德清,《八識規矩通說》
廣益,《八識規矩纂釋》
第十六周
續上
第十七周 結論
一、出席。20%
二、參與討論、報告。30%
三、期末報告。50%
*《性學觕述》、《靈言蠡勺》、《泰西人身說概》,收錄於黃興濤、王國榮編,《明清之際西學文本》,第一、三冊,中華書局,2013年。
*梅謙立,《從邂逅到相識—孔子與亞理是多德相遇在明清》,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二章〈耶穌會傳教士對中國佛教的早期研究〉、第四章〈靈魂論的傳入〉。
*沈清松,《從利瑪竇到海德格》,台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二、三講:亞理斯多德著作的譯介和《靈魂論》的引入。
*劉晶晶,〈明末清初天主教與禪宗的關係〉,吳昶興主編,《再—解釋:中國天主教史研究方法新拓展》,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4年。
黑住真,〈天主教與佛教〉(第一章),《新亞洲佛教史13》,日本III,《民眾佛教的扎根》(法鼓文化,2021)。
戚印平,《日本早期耶穌會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
耿寧,〈利瑪竇與佛教的關係〉,《心的現象---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商務印書館,2012)。
鄭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的護教辯論》,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亞里士多徳著,吳壽彭譯,《靈魂論及其他》,商務印書館,1999年。
*Giulio Aleni,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tr. by Thieery Meynard, S. J., and Dawei Pan, Brill, 2020.
Duceux (2009), Isabelle. La introducción del aristotelismo en China à través del De Anima, Siglos XVI-XVII, México : El Collegio de México.
*Dennis Des Chene, Life’s Form: Late Aristotlian Conceptions of the Soul, Cornel University Press, 2000.
*Joe Sachs, tr., Aristotle’s On the Soul and On Memory and Recollection (Santa Fe, New Mexico: Green Lion Press, 2001).
*Mark Shiffman, tr.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Aristotle, De Anima, MA, Newburryfort, 2011.
Lambert Schmithausen, The Problem of the Sentience of Plants in Earliest Buddhism. Tokyo, 1991.
Lambert Schmithausen, Buddhism and Nature the Lecture Delivered on the Occasion of the Expo 1990 (An Enlarged Version with Notes)
Gauvin Alexander Bailey, Art on the Jesuit missions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 1542-1773. Toronto ; Buffalo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9]
Friedrich, Markus ; Dillon, John Noël, The Jesuits: A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2
John Correia-Afonso, The Jesuits in India, 1542-1773: A Short History.
Laine, Joy Elizabeth (1990). The concept of self (atman) in Nyaya-Vaisesika philosophy. PhD thesis The Open University.
Casalini, Cristiano, ed., Jesuit logic and late Ming China : lectures on the Cursus conimbricensis, Chestnut Hill, MA : Institute of Jesuit Sources, Boston College; [2019].
Perler, Dominik, ed., The faculties : a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