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主旨在於介紹印度及中國傳統佛典中存有學、心識論、語言哲學、倫理學四個面向的哲學思想。
在原典文獻上,傳統華文佛典可分成(1)來自印度傳入中國之漢譯佛典及(2)中國宗派佛教中以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等宗派為代表的諸多大德所創作之漢傳佛學著作。
在義理思想內涵上,漢譯佛典中印度諸多佛教派別中「部派佛教」、「般若中觀學」、「唯識學」、「如來藏思想」的義理思想對漢傳宗派佛教哲學省思的形成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佛教哲學思想本身發展出以「緣起」、「無我」、「心識」、「二諦」、「佛性」等義理為主軸的理論架構特色,且有以「慈悲」、「修行」為實踐哲學的倫理學含義。
本科課程可分成以存有學、心識論、語言哲學、倫理學為主的四個階段。授課方法以林朝成、郭朝順所著《佛學概論》為基本教材探討上述的義理思想,並且在每一堂課中提供相關議題的原典選讀文本作為討論與閱讀的基礎。
能力項目說明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Topic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
|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
||||
1 |
課程介紹 |
佛陀、佛教與佛法 |
《佛學概論》第一章.第二章 |
2 |
2 |
2 |
漢譯佛典的 存有學 |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緣起思想 |
《佛學概論》第三章緣起思想-第二.三節 |
2 |
2 |
3 |
漢譯佛典的 存有學 |
中觀般若學的緣起思想 |
《佛學概論》第三章緣起思想-第四節 |
2 |
2 |
4 |
漢譯佛典的 存有學 |
唯識學派的緣起思想 |
《佛學概論》第三章緣起思想-第五節 |
2 |
2 |
5 |
漢譯佛典的 存有學 |
如來藏緣起 |
《佛學概論》第三章緣起思想-第六節 |
2 |
2 |
6 |
漢傳宗派佛教的存有學 |
天台宗的緣起觀 |
《佛學概論》第三章緣起思想 |
2 |
2 |
7 |
漢傳宗派佛教的存有學 |
華嚴宗的法界緣起 |
《佛學概論》第三章緣起思想 |
2 |
2 |
8 |
漢譯佛典的 心識說 |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 |
《佛學概論》第四章佛教的心識論-第二.三節 |
2 |
2 |
9 |
漢譯佛典的 心識說 |
中觀般若學 |
《佛學概論》第四章佛教的心識論-第四節 |
2 |
2 |
10 |
漢譯佛典的 心識說 |
唯識學派 |
《佛學概論》第四章佛教的心識論-第五節 |
2 |
2 |
11 |
漢譯佛典的 心識說 |
如來藏 |
《佛學概論》第四章佛教的心識論- 第六節 |
2 |
2 |
12 |
漢傳宗派佛教的心識說 |
天台宗的觀心論 |
《佛學概論》第四章佛教的心識論 |
2 |
2 |
13 |
漢傳宗派佛教的心識說 |
華嚴宗 |
《佛學概論》第四章佛教的心識論 |
2 |
2 |
14 |
佛教語言哲學 |
漢譯佛典(部派佛教、中觀般若) |
《佛學概論》第八章佛教的語言觀 |
2 |
2 |
15 |
佛教語言哲學 |
漢傳宗派佛教 (三論、天台、華嚴、禪) |
《佛學概論》第八章佛教的語言觀 |
2 |
2 |
16 |
佛教倫理學 |
漢譯佛典(部派佛教、中觀般若) |
《佛學概論》第九章佛教的修行觀 |
2 |
2 |
17 |
佛教倫理學 |
漢傳宗派佛教 (天台、華嚴、禪) |
《佛學概論》第九章佛教的修行觀 |
2 |
2 |
18 |
期末驗收 |
同學課程報告及討論 |
|
2 |
2 |
項目 |
理解能力 |
運用文獻能力 |
出席率 |
報告呈現 |
優A |
具備深度閱讀的能力 |
提出有深度相關支持論述 佐證文獻引用具體 佐證案例說明得宜 |
無缺席 |
哲學專業的學術研究能力優 哲學專業研究的原創能力優 學術研究成果的論述與發表能力優 |
佳B |
具備一定水準的閱讀理解能力 |
上述能力佳 |
缺席1-2次 |
上述能力佳 |
普通C |
具備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 |
上述能力尚可 |
缺席2-3次 |
上述能力尚可 |
待改進D |
閱讀理解能力不盡理想 |
上述能力不理想 |
缺席4次以上 |
上述能力不理想 |
指定書目: 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2020年
參考書目: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梶山雄一著、吳汝鈞譯《龍樹與中後期中觀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
黃懺華《中國佛教教裡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William Edelglass, Jay Garfield, Buddhist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Steven M. Emmanuel (editor), A Companion To Buddhist Philosophy, Oxford: Wiley Blackwell 2013
Jan Westerhoff, The Golden Age of Indian Buddhist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Jay Garfield, Engaging Buddhism—Why It Matt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Mark Siderits (Jan Westerhoff edited), Studies in Buddhist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Mark Siderits, How Things Are—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Metaphysics,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吉藏三論宗二諦思想〉,《線上華文哲學百科》(2021版本)URL=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吉藏三論宗二諦思想 〈僧肇二諦思想〉,《華文哲學百科》(2020 版本)URL=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僧肇二諦思想 〈漢譯佛典二諦思想〉,《華文哲學百科》(2019 版本)URL=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漢譯佛典二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