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佛教邏輯與哲學分析導論

Course Name: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Logic and Philosophical Analysis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8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為印度佛教哲學與佛教邏輯(因明)的導論性課程,前半學期為佛教哲學,後半學期則為佛教邏輯,希望提供佛教哲學的入門知識與概念工具,並練習哲學分析與論證,作為未來修習進階課程或研究的基礎。主要哲學領域涉及形上學、倫理學、認識論、語言哲學、邏輯等。
前半學期的主題沿著佛教思想發展(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觀、唯識等),挑選其中的重要哲學議題並搭配補充教材,兼顧文獻解讀與哲學分析是本課程的主要特色。後半學期則研讀《因明入正理論》全文,以作為陳那因明系統的入門。陳那因明在印度佛教內外都具有影響力,不通因明則無法妥當理解陳那及其之後的許多重要著作。此外,陳那因明在七世紀由玄奘傳入中國,曾一度蔚為潮流,其後於晚明復興,民初重拾研究,漢傳因明有其獨特的傳統與特色。政大前輩學者陳大齊(百年)先生是因明研究的先驅學者,而政大哲學系名譽教授林鎮國則開創新的漢傳佛教因明與認識論研究領域,傳承本系佛哲研究特色與培養佛哲人才也是本課程的目標之一。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佛教哲學基本概念入門。
    2.    佛教邏輯入門。
    3.    練習清楚解讀文獻(與原典搏鬥)並作哲學分析論證。
    4.    練習清晰表達哲學論述(書寫與討論)。
    5.    為未來修習進階課程或研究打好基礎。
    6.    政大佛教哲學之研究傳承與人才培育。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第1週  佛陀的基本教法:你可以不用那麼艱苦的
                參考 Siderits 2007: Ch.2

    第2週  無我:告訴我,我在哪裡?
               《阿含經》、《彌蘭王問經》選讀;參考 Siderits 2007: Ch.3

    第3週  佛教倫理學:人生無常,及時行樂或慈悲為懷?
               《入菩薩行論》選讀;參考 Siderits 2007: Ch.4

    第4週  阿毘達磨形上學:別擔心,只是堆堆積木而已
               《阿毘達磨俱舍論》選讀;參考 Siderits 2007: Ch.6

    第5週  阿毘達磨知覺理論:什麼時候看到什麼?
                知覺哲學相關佛典選讀;參考 Dhammajoti 2007: Ch.8-9(中譯 2012)

    第6週  中觀—空的哲學I: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然後呢?
               《中論》選讀;參考 何建興 2019; Siderits 2007: Ch.9

    第7週  中觀—空的哲學II:「一切法空」這句話是空的嗎?
               《迴諍論》選讀;參考 林鎮國 2006; Westerhoff 2009: Ch.9

    第8週  唯識:這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唯識二十論》選讀;參考 Siderits 2007: Ch.8

    第9週  佛教認識論:這世界要怎麼量?
                自證(自我意識)相關佛典選讀;參考 Siderits 2007: Ch.10

    第10週  期中考

    第11週  陳那因明導論
                  參考 何建興 2002

    第12週  《因明入正理論》研讀1
                    精讀:《因明入正理論》;參考 梵本英譯 Tachikawa 1971

    第13週  《因明入正理論》研讀2
    第14週  《因明入正理論》研讀3
    第15週  《因明入正理論》研讀4
    第16週  《因明入正理論》研讀5
    第17週  《因明入正理論》研讀6

    第18週  期末考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授課方式為講課與發問討論並重。(每週第一節課為心得報告與討論時間)
    同學依學號單、雙數輪流繳交一頁課前閱讀心得報告(分析經典選讀內容,並提出自己的問題或批評,行有餘力則自己嘗試回答自己的提問或批評)。

    課程要求/評分標準

    1.    期中考、期末考,各佔30%。
    2.    心得報告、課堂討論(含出席),佔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主要教材(按照每週進度排序):

    佛教經典選讀(每週配合課程提供選讀材料,同學須撰寫課前閱讀心得報告)。

    Siderits, Mark. 2007. Buddhism as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Indianapolis: Hackett.

    Dhammajoti, KL. 2007. Abhidharma Doctrines and Controversies on Perception, 3rd. ed. Hong Kong: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法光。2012。〈毘婆沙師的直接知覺理論〉、〈經量部的表象知覺理論〉,《唯識研究》,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85-216。

    何建興。2019。〈龍樹〉,《華文哲學百科》(2019 版本),王一奇(編)。URL=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龍樹。

    Westerhoff, Jan. 2009. Nāgārjuna’s Madhyamaka: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9

    林鎮國。2006。〈龍樹《迴諍論》與基礎主義知識論的批判〉,《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6:163-196。

    何建興。2002。〈陳那邏輯理論探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 27-47。

    商羯羅主造,玄奘譯。《因明入正理論》。CBETA T32, no. 1630。梵本英譯 Tachikawa, Musashi. 1971. “A Six-Century Manual of Indian Logic ( A Translation of the Nyāyapraveśa)”,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1: 111-145.

     

    其他參考資料:

    印順。2005。《印度佛教思想史》,修訂版。新竹縣竹北市:正聞。

    印順。1968。《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新竹縣竹北市:正聞。

    呂澂。2008。《印度佛學源流略論》。台北:大千。

    巴宙 譯。1997。《南傳彌蘭王問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桂紹隆。2011。《印度人的邏輯學:從問答法到歸納法》,肖平、楊金萍譯。北京市:宗教文化。

    服部正明。2006。〈陳那之認識論〉,吳汝鈞譯,收於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

    北川秀則。1988。〈陳那的邏輯〉,吳汝鈞譯,收於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商務。

    呂澂。2007。《因明入正理論講解》。北京:中華書局。

    陳大齊。2007。《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北京:中華書局。

    Gethin, Rupert. 1998. The Foundations of Buddh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中譯本:2009。《佛教基本通》,賴隆彥譯。台北市:橡實文化。

    Siderits, Mark and Shōryū Katsura. 2013. Nāgārjuna’s Middle Way: the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Bhattacharya, Kamaleswar (trans. with intro. and notes). 1978. The Dialectical Method of Nāgārjuna. Vigrahavyāvartanī. With the Sanskrit text critically edited by E. H. Johnston and Arnold Kunst.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Westerhoff, Jan. 2018. The Golden Age of Indian Buddhist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Paul, Anthony Tribe and Alexander Wynne. 2012. Buddhist Thought: A Complete Introduction to the Indian Tradition. 2n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