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跨界實驗室

Course Name: X Lab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4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不開放電腦選課,有意願者,請於2/14(二)14:10至藝文中心三樓創意實驗室聽取說明、現場加簽。預計招生40名。

 

「跨界實驗室」為人文創新學程(以下簡稱XCollege)入門課,導入創意、審美、數位與敘事等四大元素,透過實作,促使師生投入跨域學習與創新體驗。

 

2023年春天的「跨界實驗室」與政大體育室、Canjune肯園合作,邀請呂潔如、唐京睦與蘇益賢老師共同設計,以印度阿育吠陀(Ayurveda)的能量中心「脈輪」為地圖,透過體驗學習,佐以氣味與身體心理學,促成多種概念的碰撞與流動。

 

【人文創新學程】

2006年秋天,政大翻轉上課形式,設計了一個以直覺、感情與感官為主的教育實驗,前四年稱之為創意學程,第五年起,更名為X書院,2018年轉型為人文創新學程,又稱為XCollege。

 

有人把「X」唸成「差」,挺好的,成績差、人際差,都沒關係;有人以為「X」是漏字,挺好的,所有被排擠的、被丟掉的、被忽略的,都可以在這裡暫時安置。追本溯源,「Χ」來自數學方程式的「未知」,在師生共同的想像裡,除了「日常」這個外顯現實,「X」代表的是看不見、摸不到,但確實存在於我們心裡的內在現實。

 

過去15年,在藝文中心三樓的創意實驗室,我們透過書寫和繪畫,食物和音樂,夢和童話,薩提爾(Satir)、歐文亞隆(Irvin Yalom)、羅洛梅(Rollo May)和榮格(C.G. Jung)進入內在現實,浸泡在這個異次元裡,直到夠了,再回到原先的現實,拿掉一點舊的什麼,納進一點新的可能。

 

【創意實驗室】

創意實驗室位於政大藝⽂中⼼三樓,把閒置空間轉換為木頭地板展演平台、六間工作室和⼀個開放式廚房。在公共空間設置廚房並不容易,因為學生的堅持和總務處的支持,有了一個寬240公分、長270公分,周圍放置六張高腳椅,內圈有一台微波爐、一座水槽、一組飲水機和⼀個小冰箱的迷你廚房。有了廚房以後,要做什麼呢︖學⽣說:「我們想做西點。」另外一群學生說:「我們想開一家自助式咖啡館。」

 

自助式咖啡館專案並不成功,創業時募得五千元,到了學期末,只剩三千多,但意外地讓廚房及其周邊場域漸漸活絡起來:沒課的學⽣來這裡看書,⾃創食譜的學生來這裡試菜,老師帶著研究團隊來喝茶,秘書處送來⼗包咖啡⾖和五⼗個水杯⋯⋯這個寬240公分、長270公分的小空間,讓創意實驗室有了家的感覺。

 

印度河濱學校校長吉蘭 ‧ 貝兒 ‧ 瑟吉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提供選擇,讓學生看到、摸到、體驗到、感受到改變,讓學生知道⾃己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那個人。創意實驗室的廚房,就是賦權教育理念的縮影,在海鹽麵包、日式咖哩和花神咖啡的香氣裡,我們找到一條生與師、人與空間、創意思考與專業知識共構的學習途徑。

 

總結來說,在這裡,我們用有限資源解決現實問題(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專案連結不同課程,形成課群綜效(Project Based Learning);以認識⾃己(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作為認識世界的起點;分辨「可以做什麼(can do)」和「願意做什麼(will do)」的不同;練習發展個人的獨特性;最終,學會為⾃己負責,也顧念團體。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2023年春天「跨界實驗室」以印度阿育吠陀(Ayurveda)的能量中心「脈輪」為地圖,交織串連身心訊息,帶出自我覺察,佐以氣味與身體心理學,促成以下七個概念的碰撞與流動:安全感、創造力、自我、連結、表達與溝通、貢獻以及與世界合一。

     

    這堂課將從身心開展,最終也以身心收合。兩者之間,資訊知識(「往內走、往內看」系列)與感官感知(「氣味與身心工作」系列)平行交流,創造一個不僅讓身心共為主體、師生也共為主體的學習經驗,目的是跨越不同領域,練習與與未知相處,創造一場個人的冒險、團體的體驗。

     

    【教學團隊】

    • 起合|呂潔如,政大體育室專任副教授專長為舞蹈、田徑、身心學與運動哲學。
    • 承轉|唐京睦,政大創意學程第四屆學生,政大廣電系與企管系雙主修畢,現職為肯園資深芳療師,擅長用氣味照亮身心迷宮,協助小木偶們變成真人。
    • 轉承|蘇益賢,政大創意學程第一屆學生,政大心理學研究所畢業,現為臨床心理師與微自由工作者,寫過幾本書,比起螢幕,更喜歡真實的人際互動。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日期

    主題

    內容

    1

    2/14

    課程導論

    課程說明、處理選課

    2

    2/21

    身心導入

     

    3

    2/28

    停課

     

    4

    3/7

    第一脈輪:安全感

    氣味與身心工作 1

    1. 開啟嗅覺
    2. 摸自己與動自己練習:骨盆與下肢
    3. 認識岩蘭草、薑、白松香與丁香
    4. 完成分組

    5

    3/14

    第一脈輪:安全感

    往內走、往內看 1

    1. 童年故事與信任議題
    2. 戀愛前必修課:透過依附關係認識自己

    6

    3/21

    第二脈輪:創造力

    氣味與身心工作 2

    1. 開啟觸覺
    2. 摸自己與動自己練習:下腹與後腰
    3. 認識橙花、依蘭、佛手柑與檸檬薄荷

    7

    3/28

    第二脈輪:創造力

    往內走、往內看 2

    1. 創造力練習
    2. 同理心訪談
    3. 「旅行社文案」發表會

    8

    4/4

    停課

     

    9

    4/11

    期中考週

     

    10

    4/18

    第三脈輪:自我

    氣味與身心工作 3

    1. 開啟味覺
    2. 摸自己與動自己練習:腹部
    3. 認識天竺葵、甜羅勒、花椒與泰國青檸葉

    11

    4/25

    第三脈輪:自我

    往內走、往內看 3

    1. 在人際互動中看見自我
    2. 周哈里窗
    3. 打造未知我:理想我/應該我/真實我

    12

    5/2

    第四脈輪:連結

    氣味與身心工作 4

    1. 開啟感官:呼吸
    2. 摸自己與動自己練習:胸口與雙手
    3. 認識加拿大鐵杉、大馬士革玫瑰、芳樟與紫蘇

    13

    5/9

    第五脈輪:表達與溝通

    氣味與身心工作 5

    1. 開啟感官:傾聽與發聲
    2. 摸自己與動自己練習:脖頸與肩膀中心定位
    3. 認識澳洲尤加利、西伯利亞冷杉、桂花與白玉蘭花

    14

    5/16

    再創造

    停下來、動手做 1

    1. 開啟感官開啟:看與不看
    2. 摸自己與動自己練習:頭臉的按摩與觸碰
    3. 規劃一場值得體驗的體驗

    15

    5/23

    帶著覺察再創造

    停下來、動手做 2

    1. 在團隊中看見自己
    2. 溝通的正念、關注與專注

    16

    5/30

    第六脈輪:貢獻

    第七脈輪:與世界合一

    停下來、動手做 3

    期末體驗設計

    17

    6/6

    身心收合

     

    18

    6/13

    期末考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4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出席、參與與課堂練習 30 %
    2. 期末體驗設計 30 %
    3. 自評與互評 40 %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歡迎光臨肯園精油新手村》,肯園芳療師團隊,2022,三采出版
    2. 《療癒之島》,溫佑君、楊智凱、種籽設計,2021,商周出版
    3. 《練習不壓抑》,蘇益賢,2018,時報出版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