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希望以視覺影像為媒介,討論東方與西方、現代與傳統法律的基本觀念,進而以法律與文化、歷史、社會的互動,檢視法律觀念的變遷。
能力項目說明
在現實法律世界,法律並無固定樣貌。從國家角度來看,它可以是立法者通過的法律、行政機關頒布的法規,也可以是行政機關做成的行政處分、法院宣告的判決;從人民角度來看,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無一不涉及法律。例如看電影、食品安全、無障礙空間、搭乘交通工具、太陽花學運、兩岸關係、死刑存廢、covid-19疫苗注射與否等等。
本課程希望透過視覺影像的文化、歷史、社會考察,了解東方與西方、現代與傳統基本法律觀念的變遷,進而一窺台灣社會從過去殖民、戒嚴威權體制到現今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法律變遷。
1. 本課程是3學分,因為學校規定通識時間必須排在下午四點以後。
按照以往經驗,3小時的課要上到晚上七點,同學學習效果不佳。因此本學期調整為兩個時段:週四1310-1400, 1610-1800。
2. 為提升同學學習效果,並促進對本課程議題的掌握,第一個時段將安排同學文獻閱讀報告。
閱讀範圍以及報告方式,將在第一次上課時和選課同學討論。若選課同學多,報告的時段將適當移至第二個時段。
3. 教師會編選相關期刊論文作為講授資料,同學可以配合上課講授進度自行閱讀。
本週預計講授主題如下:
第1-3週:1. 導論
2.正義女神與法院體系圖誌
第4週:正義與贖罪:希臘悲劇《奧瑞斯泰亞》
第5週:16世紀荷蘭畫家Pieter Bruegel「正義」版畫
第6週:奧地利分離派畫家Gustav Klimt學院畫作「法學」
第7週:Thomas Hobbes’s ”Leviathan”
第8週:近代初期「空白」繪畫
第9週:Franz Kafka〈在法律門前〉
第10週:製作正義—Sir Joshua Reynolds的正義女神
第11週:賴和文學與殖民法律批判
第12週:南無警察大菩薩:日治時期警察國家
第13週:馬偕傳道行醫(1):近代公共衛生管制的誕生
第14週:馬偕傳道行醫(2):清國法律與公衛治理
第15週:殖民的國族認同—陳澄波的〈送役圖〉與〈慶祝日〉
第16週:製作守法公民
第17-18週:課程總結
教學活動作業設計:
1. 教師講授、課前文獻閱讀、課堂師生問答討論
2. 課堂專題報告PPT(10頁為限,報告時間以及是否採取分組報告等,第一次上課視選課人數再做決定)
3. 期末書面心得報告至少4頁。
學習投入時間:每週課前課後閱讀指定文獻2小時、撰寫期末報告5小時、課堂報告10小時
1.教師根據每週進度,指定1-2篇文獻。修課同學必須事先閱讀參考文獻。上課時,教師將隨機請學生針對文獻內容、相關議題發表意見。
2.本課程除了安排課堂討論外,還要求同學課堂專題PPT報告(PPT至多10頁)、以及期末心得報告(含文獻閱讀以及上課心得,至少A4四頁)。兩份學習活動的目的,在於訓練同學的文字組織能力、資料蒐集能力、口頭報告與製作PPT技巧,並反省自己上課學習經驗。
3.學期成績,根據課堂專題報告(50%)、期末心得報告(50%)評量。同時將根據同學出席與上課討論表現,酌為加減總分。
第一次上課時指定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