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佛教形上學

Course Name: Buddhist Metaphysic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佛教有形上學?佛教需要在乎形上學嗎?或者,形上學關佛教什麼事?

相信有不少人如此認為:作為尋求解脫之道的宗教,難道放下無益的思辨執著不正是當務之急?對於徒增煩惱的智慧障礙應避之唯恐不及?修行才是正辦。然而,從初期佛教的無我、無常、緣起,部派佛教的二諦、剎那滅、六因四緣,到大乘佛教的空性(無自性)、一切唯識等等,隨處可見與形上學有關的議題與論證。如果解脫強調如實知見,對於實在或實相的討論理所當然;如果智慧破除無明,理性的思辨在聞思修的過程雖不是全部,但肯定是必要的一部分,就戒定慧而言亦是如此。即便是偏重反形上學或消解形上學的解讀,在某個意義上也還是與形上學有關。

本課程前半學期,閱讀國際知名佛哲學者Mark Siderits的新書 How Things Are: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Metaphysics,依序討論相關議題與論證,例如:無我、二諦、剎那滅、因果、共相與唯名論、時間與存有、實在論與反實在論、意識與自我意識、空性等等,目的並非歷史介紹、也不是要窮盡所有議題,僅僅是引介一些有趣的議題,探究其中的論證。後半學期,則聚焦於「不存在的對象」(nonexistent objects)的相關議題,閱讀傑出佛教學者姚治華教授近期著作 Nonexistent Objects in Buddhist Philosophy: On Knowing What There is Not,藉此入門相關的佛教思想與文獻(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哲學議題(不存在的事物作為對象所涉及的本體論、認識論、語言等問題)。上述種種看似抽象的理論思辨,或者是佛陀的教法,或是初期佛教教義的延伸與發展,或是表述修行的過程與結果,或是支持或捍衛佛教實踐的論證,或是修行觀想或證知的面向等等,都是佛教實踐過程中所發展出的哲學議題。

本課程預定慢讀、精讀這兩本相較輕巧的佛哲新作,一方面能對於佛教哲學的有所認識,另一方面也能對於當代哲學有所反思,彼此腦力激盪哲學的火花,期待未來進而產生同學自己的提問與創新想法,是本課程的目標。課程內容主要著重於論證的哲學分析,不涉入太多令人望而生畏的佛學名相(專業術語),歡迎各個領域的同學一起來參與討論,以開放性、融合性、問題導向性的態度,結合各自興趣領域來撰寫期末報告。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佛教形上學的相關議題與論證入門。
    2. 練習清楚解讀文獻並作哲學分析論證。
    3. 練習清晰表達哲學論述。
    4. 嘗試發掘與當代哲學可能的交涉之處,探索相互對話之可能。
    5. 訓練佛教文獻解讀與撰寫研究論文。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第1週  導論

    第2週  Non-Self I

    第3週  Non-Self II

    第4週  Fundamental Ontology

    第5週  Causation

    第6週  Buddhist Nominalism

    第7週  Time

    第8週  The External World

    第9週  The Internal World

    第10週  Anti-Realisms Local and Global

    第11週  Nonexistent Objects - 大眾部

    第12週  Nonexistent Objects - 譬喻師

    第13週  Nonexistent Objects - 唯識

    第14週  Nonexistent Objects - 世親

    第15週  Non-cognition

    第16週  Empty Terms

    第17週  Negative Judgments / Typology of Nothing

    第18週  口頭發表期末論文大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5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授課方式為講授與發問討論並重,修課同學需輪流導讀文獻,最後一週口頭報告期末論文大綱。

    課程要求/評分標準

    1. 出席討論、導讀:佔50%。
    2. 期末論文撰寫:佔5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Siderits, Mark. 2022. How Things Are: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Metaphys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ao, Zhihua. 2020. Nonexistent Objects in Buddhist Philosophy: On Knowing What There is Not. London & New York: Bloomsbury.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