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型態與變奏:中國現代詩學(1911-1949)

Course Name: Lost and Found of Modern Chinese Poetics.1911-1949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1.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探討二十世紀前期有關中國詩學之轉型,同時照應「現代」詩學與「前現代」之間之承傳與變奏之跡。所謂「詩學」採其廣義,泛指文學觀念之形塑及評論之實踐。自晚清以來,中國面對西潮猛烈衝擊,無論政治、社會,與文化,有必要重新調整,以進入現代社會;而文學正是揭示社會精神面貌的有效視角,其間詩學之變遷,最能彰顯人文主體如何面對傳統與現代之關聯與離合轉化,努力不懈一起迎向未來。
This course stud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oetic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society and its culture have been immensely impacted by the West since the Late Qing Period. Literature, and in particular, its relevant poetics, exemplifies the Chinese ways of resolving the tens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s well as China and the West. The aim of this course is to examine the various modes of modern Chinese poetics so a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literary thoughts and discourses in this critical period of Chinese modernity.

 

本課程為本校中文系與清華大學中文系共同開設。採密集授課,授課語言以中文為主,英文為副。配合講者來自各地且考量時差問題,實體與遠距並行,授課時段不全然固定,詳見課程進度表。上課地點為百年樓106室,選修本課程學生需至教室參與課程,以利彼此交流、討論。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邀集跨國、跨地區教研單位的專家學者,通過二十世紀前期詩學變遷的探討,提供一個跨域的交流平台,期能促成本校、他校與國際學生相互學習、交流,藉此瞭解傳統與現代的離合轉化,彰明文學的價值。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姓 名

    現 職

    日 期

    講    題

    授課

    方式

    張健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0/19(三) 09:00-12:00

    從詩話到詩學:傳統詩論的現代轉化
    (From Shihua to Poetics: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 Discourse)

    遠距

    寇志明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中文系教授、澳大利亞東方研究會主席

     10/21(五)14:00-17:00

    現代詩學的發軔:魯迅的摩羅詩力說及其他
    (Issues in Early Modern Chinese Poetics: Lu Xun's Mara Poetry and Others) 【中/英語授課】

    遠距

    鄭毓瑜

    台灣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10/26(三)14:00-17:00

    可發聲性與可體現性:詩國革命的漢語脈絡

    (Revolution in the World of Poetry: Physical and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since 1919)

    遠距/實體

    商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中國文學教授

    杜氏中國文化講座教授

     10/27(四)09:00-12:00

    言文分離──對「白話文」問題的反省
    (Writing and Speech: Rethinking the Issue of Vernaculars in Early Modern China)

    遠距

    蔡英俊

    清大中文系教授

     11/02(三)09:00-12:00

    從「幽默」到「反諷」:現代詩學中一種新感受性的發展
    (From “Humor” to “Iron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ensi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oetics)

    遠距/實體

    陳國球、廖棟樑

    清大中文系講座教授、玉山學者;政大中文系特聘教授

     11/04(五)

    14:00-17:00

    中國詩學與現代實際批評
    (Chinese Poetics and Modern Practical Criticism)

    遠距/實體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7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出席20 %
    2. 課堂提問與討論30 %:上課前請務必閱讀指定教材並準備問題,於課堂和講者討論。若當次課程請假,需事前提交問題,事後觀看課程錄影補課。
    3. 書面報告50 %:根據本課程各單元內容,依學術論文規範自訂主題撰寫,於課程結束後一個月內繳交(字數5000字內)。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第一講】張健 從詩話到詩學:傳統詩論的現代轉化

    1. 楊鴻烈:《中國詩學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2. 朱光潛:《詩論》,《朱光潛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3. 朱自清:《詩言志辨》,《朱自清全集》第6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4.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第二講】寇志明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現代詩學的發軔:魯迅的摩羅詩力說及其他

    1.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On the Sources of Lu Xun's Treatise on Mara Poetry: Some Issues and a Few Answers,”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Asian Humanities, vol. 52, 2021.

    2.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Re-Contextualizing Lu Xun’s Early Thought and Poetics in the Journal Hena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 12, 2018.

    3. Jon Eugene von Kowallis,“Lu Xun and Terrorism: A Reading of Revenge and Violence in Mara and Beyond,” in Zarrow P. (ed.), Creating Chinese Modernity: Knowledge and Everyday Life, 1900-1940, New York: Peter Lang, 2006.

    4. 寇志明:〈魯迅早期文言論文裡所探索的新文化〉,《魯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8期。

    【第三講】鄭毓瑜 可發聲性與可體現性:詩國革命的漢語脈絡

    1. 鄭毓瑜:〈聲音與意義──「自然音節」與現代漢詩學〉,《清華學報》新44 卷第1期,2014年3月,頁163-189,(英譯版 “The ‘Natural Rhythm’ of Chinese Poetry: Physical and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since 1919,”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Volume 3, Issue 2, pp.215-232, November, 2016.)

    2. 鄭毓瑜:〈文法、修辭與意義──1920-40年代關於漢字多義性的討論〉,香港《人文中國學報》第22期,2016年6月,頁97-124。

    3. 鄭毓瑜:《姿與言》(台北:麥田出版社,2017年),〈導論〉,頁15-49。

    【第四講】商偉 言文分離──對「白話文」問題的反省

    1. Shang Wei, “Writing and Speech: Rethinking the Issue of Vernaculars in Early Modern China,” in Benjamin A. Elman (ed.), Rethinking East Asian Languages, Vernaculars, and Literacies, 1000-1919, Leiden/Boston: Brill, 2014.

    2. 商偉:〈言文分離與現代民族國家:「白話文」的歷史誤會及其意義〉(上)、(下),《雲帆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2年),頁2-45。

    【第五講】蔡英俊 從「幽默」到「反諷」:現代詩學中一種新感受性的發展

    1. 〔日本〕 西脇順三郎著,杜國清譯:《詩學》,台北:田園出版社,1969。

    2. 〔澳洲〕 穆耶克(D. C. Muecke)著,顏鋃淵譯:《反諷》,台北:黎明文化,1972年。

    3. 〔英〕大衛.洛奇(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台北:木馬文化,2006年。

    4. 曹葆華選譯:《現代詩論》(1937年),台灣重刊本,台北: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1968年。

    【第六講】陳國球、廖棟樑 中國詩學與現代實際批評

    1. 周仁成:《英美文學批評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變異》,成都:四川大出版社,2018年。

    2. 孫玉石:《中國現代解詩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3. 陳國球:《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4. 陳越:《「詩的新批評」在現代中國之建立》,臺北:人間出版社,2015年。

    5. KIRK A. DENTON e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Writings on Literature, 1893-194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6. 黃節:《黃節注漢魏六朝詩六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7. 朱自清:《古詩十九首釋》;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第七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8. 聞一多:〈匡齊尺牘〉;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三)》(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9. 陳平原:〈知識、技能與情懷──新文化運動時期北大國文系的文學教育〉、〈「文學」如何教育〉,《作為學科的文學史:文學教育的方法、途徑及境界(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