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據教育部統計,我國在主要國家留學人數從105學年的57956人,逐年成長為109學年的71488人,五年成長23%,前五大留學國依序為美國、澳洲、日本、加拿大、英國;而日本來臺留學的大學生,近十年來增加五倍。從臺、日雙方的留學人數皆逐年增長的情況下,積極進行中、日語言與文化間的學習、溝通和交流便極為重要,況且語言為文化的載體,透過不同語言的深度解析,能增加對於語言學的理解與掌握;同樣地,學習掌握不同語言時不能不觸及文化,兼顧文化的語言學習,方能較全面且深入領略他國語言與風俗制度上的特色。
本課程集結日本與臺灣專攻語言學與文化學的教授,分別從語言學和文化學兩個視角來深度解析中、日兩種語言間的特點與差異,以及如何從異質至融合滲透。語言學部分,包括分別從語言學和文化學兩個視角來深度解析中日兩種語言間的特點與差異,以及如何從異質至融合滲透。語言學部分,包括楊曉安教授主講實驗語音學、漢語方言與文化;實驗語音學、漢語方言與文化;中里見敬教授主講在日本的漢語教學;林慶勳教授主講日本近世唐音的形成與標音分析等課程,以期提供學生對中、日兩種語言有更深刻的認知。文化學部分,則由在日本的漢語教學;林慶勳教授主講日本近世唐音的形成與標音等方向,以期提供學生對中日兩種語言有更深刻的認知。文化學部分則由中里見敬教授談濱一衛在表演史上的地位與意義;間 ふさ子教授講述中國電影的日語翻譯等。課程內容涵蓋中、日兩種語言和文化,希冀提供多元且寬廣的視野以及深入的認知。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包含理論的傳授與實例的解說和分析,以語言學為主要軸心,輔以文化的串聯與陶冶,時間涵蓋近世與現代,期望學生透過修習本課程後能達成四種目標與成效:
1.對中、日兩種語言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掌握
2.對中、日兩種文化的呈顯與面貌有新的認知和不同層面的觀照
3.學習且尊重不同語言與文化間的異質性和特殊性
4.學以致用,期待結合理論與實務於生活以及未來的工作中。時間涵蓋近世與現代,期望學生透過修習本課程後能達成四種目標與成效:1.對中、日兩種語言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掌握;2.對中、日兩種文化的呈顯與面貌有新的認知與不同層面的關照;3.學習且尊重不同語言與文化間的異質性與特殊性;4.學以致用,期待結合理論與實務於生活以及未來的工作中。
採密集授課,時間請見下方課程進度。
講次 |
主題(中英文) |
講次時間 |
講者姓名 |
講者職稱 |
1 |
實驗語言學的新方法 |
6月6日(暫定) 18:00-20:00 |
楊曉安 |
日本長崎大學言語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
2 |
實驗語言學的應用-語言的比較分析 |
6月7日(暫定) 18:00-20:00 |
楊曉安 |
日本長崎大學言語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
3 |
中國方言與文化 |
6月8日(暫定) 18:00-20:00 |
楊曉安 |
日本長崎大學言語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
4 |
近四十年日本的漢語教學 |
6月9日(暫定) 18:00-20:00 |
中里見敬 |
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研究院 教授 |
5 |
濱一衛:開拓中國戲劇表演史研究的先驅 |
6月10日(暫定) 18:00-20:00 |
中里見敬 |
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研究院 教授 |
6 |
中國電影的日語翻譯 |
6月13日(暫定) 18:00-20:00 |
間 ふさ子 |
日本福岡大學名譽教授 |
7 |
近世唐音的形成 |
6月14日(暫定) 18:00-20:00 |
林慶勳 |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退休榮譽教授/日本東京國際大學專任教授(2013-2017) |
8 |
近世唐音的假名標音分析 |
6月15日(暫定) 18:00-20:00 |
林慶勳 |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退休榮譽教授/日本東京國際大學專任教授(2013-2017) |
9 |
總結與討論 |
6月16日(暫定) 18:00-20:00 |
宋韻珊 |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一)評量工具與策略
1.課前自行閱讀指定論著、篇章,以利課堂討論。
2.課堂提問:每次課程請至少準備一個問題,向講者提出討論。
3. 書面報告:課程結束後兩週內繳交,3000字以上。請依據學術論文格式撰寫,內容應與本課程閱讀與演講內容相關,並提出自己的評論與反思。
評量項目:
1.課堂出席、提問及討論:30%
2.書面報告:70%
(二)給分標準
優 A10~9
主題設定明確、頗有創造力、題目與內容契合。
資料檢擇精準、頗有甄別力、引用文獻清楚說明。
文本分析透徹、頗有思辨力、論述層次井然。
語文表達清晰。
佳B8~7
主題設定尚佳、已具創造力、題目與內容算是契合。
資料檢擇尚佳、已具甄別力、引用文獻算是清楚。
文本分析尚佳、已具思辨力、論述層次算是分明。
語文表達尚佳。
普通C6~5
主題設定待加強、稍具創造力、題目與內容不夠契合。
資料檢擇待加強、稍具甄別力、引用文獻不夠清楚。
文本分析待加強、稍具思辨力、論述層次不夠分明。
語文表達待加強。
待改進D4~3
主題設定鬆散、不具創造力、題目與內容無法契合。
資料檢擇毫無章法、不具甄別力、引用文獻未交代。
文本分析亟待加強、不具思辨力、論述不具層次。
語文表達亟待加強。
本課程主講者推薦閱讀資料
★楊曉安教授
石鋒《語音學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可供參考.
石鋒《語音格局》, 商務印書館,2008年
石鋒《實驗音系學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石鋒《語音平面實驗錄》,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年
吳宗濟,林茂燦《實驗語音學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鮑懷翹,林茂燦《實驗語音學概要(增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中里見敬教授
六角恒廣《中国語教育史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88年
六角恒廣著, 王順洪譯《日本中国語教育史研究》北京語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
内田慶一「中国語教育の歴史と現状」,《研究センター報》25(関西大学一般教育等研究センター)1999年
日本中国語学会中国語ソフトアカデミズム検討委員会編《日本の中国語教育:その現状と課題2002》日本中国語学会,好文出版,2002年
田仲一成「五〇年代の中国語教育」
竹田晃「新制東大の中国語教育」
安藤彦太郎《中国語と近代日本》東京:岩波書店,1988年
江利川春雄『日本人は英語をどう学んできたか:英語教育の社会文化史』東京:研究社,2008年
佐藤晴彦, 日下恒夫対談《中国語、恩師、そして神戸》2017年
谷垣真理子, 伊藤徳也, 岩月純一編《戦後日本の中国研究と中国認識:東大駒場と内外の視点》東京:風響社,2018年
相原茂, 内田慶市対談《中国語と私:マオの中国語学習と研究》2017年
斎藤兆史『日本人と英語:もうひとつの英語百年史』東京:研究社,2007年
楊凱栄・吉川雅之・小野英樹「東京大学教養学部前期課程の中国語教育:軌跡と展望」
《中国語「知」のアーカイヴズ》東京:好文出版,2017年~
鄭新培「日本漢語教育的現状及其問題」,《語学教育研究論叢》24(大東文化大学語学教育研究所)2007年
輿水優著《中国語の教え方・学び方:中国語科教育法概説》東京:冨山房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2005年
輿水優《中国語と私:学び、教え、究める、中国語に生きる》2021年
(參考:日本的英語教育)
中里見敬《濱一衛所見1930 年代中國戲劇:一個開拓表演史研究的日本學者》,《文化遺產》2014年第4期,第109-117頁。
中里見敬、松浦恆雄編《濱文庫戲單圖錄:中國芝居番付コレクション》福岡:花書院,2021年。
辻武雄(聽花)《中國劇》北京:窪政鐵, 1920年。
辻聽花《菊譜翻新調:百年前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戲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年。
李莉薇《1930年代日本學者的京劇觀:以濱一衛評京劇名家爲中心》,《第七届京劇學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017年,第278-291頁。
李莉薇《近代日本對京劇的接受與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谷曙光《“濱文庫”藏中國戲單的學術價值和研究空間:兼談戲單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戲曲研究》第113輯,2020年,第127-152頁。
波多野眞矢《民国初期の北京における日本人京劇通:波多野乾一を中心として》,《人文研紀要》第69號(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第25-47頁, 2010年。
傅謹《京劇研究與文獻的新視野》,《文化遺產》2019年第6期,第118-124頁。
濱一衛《北平的中國戲》東京:秋豐園,1936年。此書已由李莉薇翻譯爲中文,即將出版。
濱一衛《支那芝居の話》東京:弘文堂書房,1944年。
★間ふさ子教授
太田直子『字幕屋のホンネ 映画は日本語訳こそ面白い』光文社知恵の森文庫2019年
太田直子『字幕屋に「、」はない』イカロス出版2013年
岸富美子・石井妙子『満映とわたし』文藝春秋社2015年
間ふさ子「字幕制作ソフトを使った中国語教育について」『福岡大学研究部論集』A:人文科学編、第7巻5号、2008年1月
間ふさ子「中国映画『五朶金花』の字幕翻訳―新しい語学教育法を考える―」『福岡大学研究部論集』A:人文科学編、第8巻3号、2008年12月
間ふさ子・甲斐勝二・張璐・王毓雯「字幕制作を使った語学学習(中国語)の構想と実践」『福岡大学人文論叢』第43巻4号、2012年3月(共著)
★林慶勳教授
林慶勳,2020,《長崎唐話唐音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https://lasinology.nc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