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世界上有三大源遠流長的哲學傳統,亦即西方哲學、中國哲學以及印度哲學。臺灣哲學界向來忽視南亞印度的哲學傳統,不過,古代印度有多元、深邃、重要的哲學思辨與分析,相當值得哲學愛好者的學習了解。這學習可以開展更廣的哲學視野,帶來更多饒富意趣的思想觀念,有利於跨文化的比較哲學研究,印度哲學或許能揭顯西方與中國哲學所不知曉的真理向度。此外,佛教發源於印度,如果想要適切掌握佛教的哲學思想,多少有必要學習了解印度哲學。
本課程自第四周起以哲學主題為單元,引領同學對古代印度哲學家所關切的議題及相關思想有一概要的理解。課程重視培養學生哲學思辨與分析的能力,鼓勵同學進行印度哲學與西方或中國哲學的比較哲學思考,以及提出個人對相關議題的看法。
能力項目說明
1. 對印度教(Hinduism)哲學有概要的理解。
2. 對印度佛教哲學有概要的理解。
3. 培養哲學詮釋、分析與論述的能力。
4. 開展跨文化傳統的思想視野。
5. 培育未來的佛教哲學與印度哲學人才。
第1週 印度哲學的學派與特色。(Perrett 2016: Introduction)
第2週 古《奧義書》思想。(教師提供講義,請下載課程附件)
第3週 《薄伽梵歌》思想。(教師提供講義,請下載課程附件)
第4週 印度知識論。(Perrett 2016: Ch. 2)
第5週 印度知識論。(Perrett 2016: Ch. 2)
第6週 印度邏輯。(Perrett 2016: Ch. 3;《華文哲學百科》〈佛教邏輯:陳那〉)
第7週 印度邏輯。(Perrett 2016: Ch. 3)
第8週 例假日。
第9週 期中考試。
第10週 印度語言哲學。(Perrett 2016: Ch. 4)
第11週 印度語言哲學。(Perrett 2016: Ch. 4)
第12週 印度哲學的世界觀。(Perrett 2016: Ch. 5)
第13週 印度哲學的世界觀。(Perrett 2016: Ch. 5;《華文哲學百科》〈龍樹〉)
第14週 有我論與無我論。(Perrett 2016: Ch. 6)
第15週 有我論與無我論。(Perrett 2016: Ch. 6)
第16週 印度哲學論終極實在。(Perrett 2016: Ch. 7)
第17週 印度哲學論終極實在。(Perrett 2016: Ch. 7)
第18週 期末考試。
1.期中考30%,期末考40%。
2.課堂討論、出席情況30%。
主要教材
Perrett, Roy. 2016. An Introduction to Indian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何建興。2022。〈佛教邏輯:陳那〉,《華文哲學百科》(2022版本),王一奇(編)。
何建興。2019。〈龍樹〉,《華文哲學百科》(2019版本),王一奇(編)。URL=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龍樹。
其他參考書目
Hiriyanna, M. 1994. Outlines of Indian Philosophy.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Mohanty, J. N. 2000. Classical Indian Philosoph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Olivelle, P. 1998. The Early Upaniṣads: Annotated Text and Transl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楊惠南。1995。《印度哲學史》。臺北:東大圖書。
何建興、吳承庭主編。2017。《印度文明經典》。臺北:立緒文化。
姚衛群編著。1996。《印度哲學》。臺北:淑馨出版社。
姚衛群編譯。2003。《古印度六派哲學經典》。北京: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