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的宗旨在介紹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一個哲學論述,即中觀學開山人龍樹的《中論》。眾所周知,佛教對於魏晉以降的中國哲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宋代儒學與先秦儒學在理論內容、論證方式等方面有明顯差異,張載、二程、楊時、張九成、朱熹等儒者喜歡講「本心」、「天理」等形上學概念,原因莫非因為他們已經受到佛學的影響。只是,「被影響」這個事實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這個問題令許多人相當懊惱。唐代的道家(成玄英)如何繼承了佛教的世界觀呢?宋代儒學是否成功地「駁斥」了佛學的挑戰呢?這些問題都很有趣,而且很可能在當代哲學視野中還有很多討論價值(可以參考北美mindfulness運動與當代心靈哲學的關聯)。無論如何,任何一個想比較深入地了解東方哲學的人,一定得比較深入地了解佛教哲學,而龍樹很可能是最分解型的一位佛教代表。本課程將帶同學細心閱讀《中論》(當代國語版)最重要的部分,對於核心哲學議題進行分析和詮釋,並且透過個案分析(如三論宗、唐代道家、宋代儒學等)來釐清中國哲學如何繼承且轉化中觀學的若干理論以及方法。歡迎對於東方思想有興趣的同學來修這門課!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的宗旨:對於龍樹《中論》(當代國語版)進行哲學解讀,讓同學認識龍樹的論證方式(歸謬法、無限後退、四句等)和修辭學策略,並且透過個案討論來了解中國哲學家如何融攝中觀學的語言和思維方式。
本課程以中文資料為主,主要課本為:《中觀:解讀龍樹菩薩《中論》27道題》(桂紹隆,馬克.西德里茨編),另也會參考吳汝鈞老師之《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一本。除此之外,老師會把外文研究的一些重要的觀點介紹給同學(如果同學有興趣,當然也可以導讀一些外文資料)。老師講準備一份講義。
第一週:課程介紹;
第二週:佛教基本義理,大乘佛教與般若經;《心經》哲學解讀;
第三週:《心經》哲學解讀;
第四週:龍樹傳(鳩摩羅什);龍樹的基本論點;
第五週:《中論》文本閱讀;
第六週:《中論》文本閱讀;
第七週:《中論》文本閱讀;
第八週:期中考;
第九週:《中論》文本閱讀;
第十週:《中論》文本閱讀;
第十一週:《中論》文本閱讀;
第十二週:《中論》文本閱讀;
第十三週:中國哲學個案(1):吉藏;
第十四週:中國哲學個案(2):成玄英 ;
第十五週:中國哲學個案(3):宋代儒者;
第十六週:中國哲學個案(4):王陽明;
第十七週:綜合討論;
第十八週:期末考;
期中考內容:關於中觀學的基本知識;
期末考內容:中觀學的主要哲學議題和概念;
另外,課堂參與、課堂報告、小考等也將影響成績。
期中考:30%
期末考:50%
平時表現:20%
Garfield, Jay, transl., The Fundamental Wisdom of the Middle Way: Nāgārjuna's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Geldsetzer, Lutz, Die Lehre von der Mitte (Mula-madhyamaka-karika) Zhong Lun, Hamburg: Meiner Verlag, 2010;
Siderits, Mark, Katsura, Shōryū, eds./transl., Nagarjuna's Middle Way: Mulamadhyamakakarika, Somerville, MA: 2013;
Weber-Brosamer, Werner, Back, Dieter. Die Philosophie der Leere: Nagarjunas Mulamadhyamaka-Karikas. Übersetzung des buddhistischen Basistextes mit kommentierenden Einführungen, Wiesbaden: Harrassowitz, 2009;
Westerhoff, Jan, Nagarjuna's Madhyamaka: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學生書局,2011年(修訂版);
吳汝鈞,《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二版);
洪嘉琳,〈道教重玄學與佛教中觀學間的對比與交談:以成玄英與吉藏之方法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四十三期 (2020 年 1 月) ,頁 69-116;
桂紹隆,馬克.西德里茨(編撰),方怡蓉(翻譯),《中觀:解讀龍樹菩薩《中論》27道題》,台北:橡實文化,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