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主要以天文學、宇宙學概論為主。學習內容涵蓋太陽系、銀河系、宇宙的組成與演化、天文觀測發展史、太空任務和重要的天文學家。
能力項目說明
宇宙與天文看似遙遠的科學,但事實上卻是與人類和地球的起源與發展息息相關。這門課程將提供大學生對於天文學/宇宙學的廣泛認識,激發學生對科學主動探究的好奇心,並培養終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從學習天文學發展史中,讓學生學習科學家思辨與批判的能力。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授課教師 Topic/Teacher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
|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
||||
1 |
認識地球 |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
指定閱讀與延伸閱讀的導讀與簡介 |
2hrs |
3hrs |
2 |
認識太陽系 |
太陽、月亮、與地球的生成與演化 |
《NASA 九大太空任務》第一章 |
2hrs |
3hrs |
3 |
認識太陽系 |
八大行星與古柏帶天體 (隕石、流星、彗星 ) |
《NASA 九大太空任務》第二章 |
2hrs |
3hrs |
4 |
認識銀河系 |
(1)恆星的生成、型態與演化 (2)銀河系內的梅西爾天體 |
《NASA 九大太空任務》第三章 |
2hrs |
3hrs |
5 |
認識銀河系 |
恆星的死亡 (白矮星、中子星、與黑洞) |
《NASA 九大太空任務》第四章 |
2hrs |
3hrs |
6 |
認識銀河系 |
(1)銀河系中心的超巨大黑洞 (2)銀河系的鄰居與所在的星系團。 |
《NASA 九大太空任務》第五章 |
2hrs |
3hrs |
7 |
銀河系外天體 |
(1)星系型態與星系演化 (2)銀河系外的梅西爾天體 |
《NASA 九大太空任務》第六章 |
2hrs |
3hrs |
8 |
宇宙的起源、組成、與演化 |
宇宙是怎麼開始的?宇宙有多大?宇宙會消失嗎?(大霹歷與宇宙爆脹理論) |
《NASA 九大太空任務》第七章 |
2hrs |
3hrs |
9 |
宇宙的起源、組成、與演化(期中考週) |
宇宙中的基本粒子、微中子、原子、化合物從何而來? |
《NASA 九大太空任務》第八章 |
2hrs |
3hrs |
10 |
宇宙的起源、組成、與演化 |
宇宙中的暗物質、暗能量 |
《NASA 九大太空任務》第九章 |
2hrs |
3hrs |
11 |
宇宙的起源、組成、與演化 |
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與活耀星系核 |
《NASA 九大太空任務》第十章 |
2hrs |
3hrs |
12 |
尋找外星生命 |
宇宙生命的源起、與費米悖論 |
《宇宙必修課》第1 、2 章 |
2hrs |
3hrs |
13 |
天文觀測史 |
(1)天文觀測的科學原理 (2)16-19世紀天文觀測儀器 |
《宇宙必修課》第3、4章 |
2hrs |
3hrs |
14 |
天文觀測史 |
(1)宇宙中看不見的光 (2)20-21世紀的觀測儀器 |
《宇宙必修課》第5、6章 |
2hrs |
3hrs |
15 |
天文科學家 |
改變歷史的的科學家 (從伽利略到愛因斯坦) |
《宇宙必修課》第7、8章 |
2hrs |
3hrs |
16 |
當代科學家 |
諾貝爾物理獎(天文相關)的科學家及其科學貢獻 |
《宇宙必修課》第9、10章 |
2hrs |
3hrs |
17 |
當代太空任務 |
21世紀的太空任務與未來發展 |
《宇宙必修課》第11、12章 |
2hrs |
3hrs |
18 |
期末考週 |
口頭報告 |
|
2hrs |
3hrs |
指定閱讀:
《NASA 9大太空任務:一窺宇宙最真實探索實錄》作者:南西•阿特金森,聯經出版公司
《宇宙必修課:給大忙人的天文物理學入門攻略》作者:泰森,天下文化出版社
參考書目:
《Universe》作者:Robert Geller, Roger A. FREEDMAN, and William J. Kaufmann
《物理學宇宙》作者:徐遐生
《科學大歷史》作者:Leonard Mlodinow, 漫遊者文化出版
《銀河系大定位》作者:Timothy Ferris, 遠流出版社
《宇宙的寂寞心靈》作者:Dennis Overbye, 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