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跨文化視域的華人社會與文化專題研究

Course Name: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Studies in The Chinese Societyand Culture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2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德國學者卡西爾(Cassirer)說,人是「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而語言即是這個符號宇宙重要的部分,「要理解宇宙的『意義』,我們就必須理解言語的意義」(《人論》)。換言之,語言不但是溝通的符號,同時也是承載文化的符號,而語言的學習既是溝通的學習,也是文化的學習。又《易經.賁卦》彖辭以為化成天下之前必須「觀」人文,有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從事華語文教學自也須對華人社會與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與理解,令語言教學與文化習得,充分發揮相輔相成之效。

而俗諺有云:「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故《禮記.曲禮》遂有「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的提醒。美國學者霍爾(Hall)直接指出「文化即交流,交流即文化」(《無聲的語言》)。「人類文化分為各種不同的活動,它們沿著不同的路線進展,追求著不同的目的」,如可分為物質文化、社群文化、精神文化等。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具備跨文化溝通的認知與詮釋能力。

    2.對華人社會與文化專業知識的厚植。

    3.培養華語文教學的設計與思維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第一週 課程大綱等之說明,暨課程、教學之溝通;何謂文化?何謂跨文化?

    第二週 文化的三個層次(顯形、隱形、技術性)、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

    ◎(美)愛德華.霍爾著,何道寬譯,《超越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第四章 隱蔽的文化、第五章 節律與人體動作、第六章 語境與意義、第七章 高語境與低語境。。

    第三週 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讀書札記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第五、六章。(讀書札記2

    第四週 社會交往(見面與告辭、恭維與謙虛)、人際關係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第七、八章。(讀書札記3

    第五週 價值觀、跨文化溝通的障礙、文化休克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第九-十二。(讀書札記4

    第六週 專題導讀(1):漢字文化圈的文化接觸與交流

    ○高明士,〈光被四表──中國文化與東亞世界〉,收入邢義田主編:《永恆的巨流》,臺北:聯經,1981,頁479-522

    ◎(美)露絲.潘乃德著,陸徵譯,《菊花與劍: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新北:遠足,2012)第六章報恩於萬一/第七章最難承擔的回報,頁149-181(讀書札記5

    第七週 專題導讀(2):華人的節慶文化

    ◎許倬雲,《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第一章 時空中的生活美學(讀書札記6

    ○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收入藍吉富、劉增貴主編:《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1982,頁565-617

    第八週 專題導讀(3):華人文化與姓名

    ○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第二講 文化,頁442-463

    ○王泉根著,《華夏取名藝術》(臺北:雲龍,1993)上編〈人名的意義〉,頁3-30

    第九週 專題導讀(4):華人的禁忌文化與吉祥文化

    ○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與語言》,〈禁忌語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186-203

    1.林承緯,《就是要幸福:臺灣的吉祥文化》(臺北:五南,2014)第五章 吉祥物的價值與意義。

    第十週 專題導讀(5):華人的社群與信仰文化

    ○楊聯陞,〈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1976,頁349-372

    2.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第十章 儒家學說及其儀式中的宗教面向

    第十一週 專題導讀(6):華人的情「緣」觀

    3.楊國樞等,《華人本土心理學(下)》(臺北:遠流,2005)第十六章 人際關係中的緣觀

    第十二週 專題導讀(7):華人的送禮與面子文化

    ○楊中芳,〈價值變遷與送禮行為〉,收入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1988,頁383-413

    4.金耀基,〈「面」、「恥」與中國人行為之分析〉,《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頁49-74

    第十三週 專題導讀(8):跨文化視域的華語教學(一)

    5.朱我芯〈以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為目標之寓言學習模式探究〉,《臺灣華語教學研究》第4(2012.06) ,頁1-31

    第十四週 專題導讀(9):跨文化視域的華語教學(二)

    6.彭妮絲,〈CFL 學生華語文文化認知與語言學習策略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472期(201612月),頁17-37

    第十五週 專題導讀(10):跨文化視域的華語教學(三)

    7.王珩〈華語問候語的文化背景與其跨文化教學〉,《華語文教學研究》92期(2012),頁33-58

    ○陳品〈跨文化交際與華語文文化教學─僑教雙週刊網路資源運用與教學設計〉,陳俊光、謝佳玲主編《華語教學與電腦輔助運用》,臺北:五南,2016,頁209-234

    第十六週 期末「跨文化視域的華人社會與文化」主題教材設計與編寫之分享與交流(1

    ○徐振亞,《怎麼與中國人打交道》

    第十七週 貓空宗教、飲食文化考察

    ○藍翔,《筷子,不只是筷子》14〈中日箸文化交流〉

    ○許倬雲,《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第七章 守護人間的眾神

    第十八週 期末「跨文化視域的華人社會與文化」主題教材設計與編寫之分享與交流(2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它: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課前先行閱讀教材,並針對教師所擬問題預作準備。

    2.以討論、講述、提問等方式穿插進行。

    3.指導學生進行主題式教學設計與研究。

    (一)評量工具與策略

    1.請課前務必自行閱讀指定論著、篇章,以利課堂討論。

    2.撰寫讀書札記:上列篇章以「◎」標示者,每次至少一千字,須有提問反思。

    3.期中專題論著導讀與述評:請從十個單元的指定論著中自行選擇一篇,須包括:(1)摘要(該論著的目的、動機與研究步驟,全文的重點等。),(2)述評(個人對該論著的評論、指瑕、心得等。),(3)提問(至少三題。)。請以PPT進行報告,同時務必於負責導讀與述評前三天,將簡要資料寄發給老師及同學。

    4.期末主題教學設計與研究:請以「跨文化視域的華人社會與文化」為範疇,選擇一主題,進行具深、廣度的「主題教學設計」或「主題研究」,若為「主題教學設計」至少必須有如下內容:(1)教學對象與程度(2)學習目標(3)課文(4)詞彙(5)句型(6)文化提示(7)實用表達法(8)練習。另外,書寫之主題請於上課期間與本人確認,並於第十八週提出具體書寫架構與摘要。

    (二)評分標準

    1.平時讀書札記與課堂討論:30%

    2.期中專題論著導讀與述評:30%

    3.期末主題式教學設計與研究: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美)愛德華.霍爾著,何道寬譯,《超越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美)愛德華.霍爾著,何道寬譯,《無聲的語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祖曉梅,《跨文化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陳雪飛,《跨文化交流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

     

    安玉香、劉文惠、胥秋菊主編,《對外漢語教學的多角度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

    朱我芯,《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導向》,臺北:臺師大出版中心,2013

    肖仕瓊,《跨文化視域下的外語教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黃雅英,《華語文跨文化溝通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新學林,2015

    李曉琪主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周思源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周健主編,《漢語課堂教學技巧與遊戲》,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徐振亞,《怎麼與中國人打交道》,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9

     

    ◇許倬雲:《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2010

    李亦園,《文化與修養》,臺北:Airiti Press2010

    邢義田主編,《永恆的巨流》,臺北:聯經,1981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4

    高明士主編,《中國文化史》,臺北:五南,2007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臺北:英文漢聲,2006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13

    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1988

    楊國樞等,《華人本土心理學》,臺北:遠流,2005

    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楊聯陞等,《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1976

    葉國良,《中國傳統生命禮俗》,臺北:五南出版社,2014

    葛兆光,《古代中國文化講義》,臺北:三民書局,2005

    藍吉富、劉增貴主編,《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1982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眾文,1998

    呂理政主編,《臺灣生活圖曆》,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7

    林承緯,《就是要幸福:臺灣的吉祥文化》,臺北:五南,2014

    洪泉湖等著,《臺灣的多元文化》,臺北:五南,2005

    郭喜斌,《聽!臺灣廟宇說故事》,臺北:貓頭鷹,2016

    陸傳傑,《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臺北:遠足文化,2014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臺北:南天書局,1990

    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黃高飛,《漢字與民俗》,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潘富俊,《成語典故植物學》,台北:貓頭鷹出版,2017

     

    藍翔,《筷子,不只是筷子》,臺北:麥田,2011

    (美)羅伯特.芬雷,著,鄭明萱譯:《青花瓷的故事》,臺北:貓頭鷹,2011

    (美)莎拉.羅斯著,呂奕欣譯,《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臺北:麥田,2014

    (美)芮樂偉.韓森著,李志鴻譯,《絲路新史:一個已經逝去但曾經兼容並蓄的世界》,臺北:麥田,2011

     

    白川書院編集《新版祇園祭のひみつ》京都:白川書院,2018

    茂呂美耶《Miya字解日本:十二歲時》,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

    茂呂美耶《Miya字解日本:食、衣、住、遊(新版)》,臺北:麥田出版社,2018

    宋永心著,陳曉菁譯《飲食中的朝鮮野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9

     

    方麗娜,《華人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何修仁,《華人社會與文化》,臺北:新學林。

    黃苕冠,《華人社會與文化講義》,臺北:新學林。

    劉國平,《華人社會與文化──文化思想篇》,臺北:新學林。

    蘇慧霜,《華人社會與文化──社會風俗篇》,臺北:新學林。

    賴明德等,《華人社會與文化》,臺北:文鶴。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