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Registered
本課程為輔導與諮商應用性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探討家庭互動之不同面向與議題,並著重於透過個人探索以及學術知識等觀點,了解家庭如何影響個體,並學習運用家庭與親子關係諮商技巧於實務工作中。學生於課程中將練習覺察自身對於家庭生活的態度、價值觀與期待,同時學習以尊重與接納的態度聆聽他人/個案的不同觀點。
能力項目說明
家庭發展為教育與輔導諮商工作者之重要知能,本課程之主要具體教學目標分述如下:
(一)瞭解家庭歷程之相關主題內容與理論基礎。
(二)認識相關領域中最新研究結果及重要概念。
(三)覺察自身與他人對於家庭影響的態度及價值觀。
(四)能以輕鬆且尊重的態度與他人討論具爭議性或容易引發情緒的議題
(五)運用家庭晤談及家族治療技巧於實務工作中
學習目標與成效檢核規劃如下:
評量工具與指標
學習目標與成效 |
評量工具 |
評量指標 |
||
測驗 評量 |
學習 心得 |
測驗 藍圖 |
評量 尺規 |
|
瞭解家庭歷程之相關主題內容與理論基礎 |
※ |
|
※ |
|
認識相關領域中最新研究結果及重要概念 |
※ |
※ |
※ |
※ |
覺察自身與他人對於家庭影響的態度及價值觀 |
※ |
※ |
||
能以輕鬆且尊重的態度與他人討論具爭議性或容易引發情緒的議題 |
|
※ |
|
※ |
使學生更能建立及維持滿意的親密關係與家庭關係 |
※ |
※ |
※ |
※ |
週次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課前、課後作業 |
學習投入時間(含課堂教學時數) |
1 |
課程簡介 |
課程介紹 |
3+5 |
2 |
家庭發展的基本概念與理論
|
課程主題討論 指定閱讀討論 |
3+5 |
3 |
瞭解家庭; 家庭功能與問題 家人關係 實作: 家系圖(Genogram) |
課程主題討論 指定閱讀討論
|
3+5 |
4 |
家庭諮商與輔導的基本理念 實作: 我訊息/溝通技巧 |
課程主題討論 指定閱讀討論 |
3+5 |
5 |
結構家庭治療理論 實作: 家庭評估 |
課程主題討論 指定閱讀討論 |
3+5 |
6 |
家庭系統論 實作: 家人動力圖 |
課程主題討論 指定閱讀討論 |
3+5 |
7 |
家庭機構參訪(家扶基金會) |
機構訪視 繳交「家庭故事分析報告」 |
3+5 |
8 |
電影欣賞案例討論: Boyhood
|
電影欣賞 |
3+5 |
9 |
聯合家庭諮商論 實作: 家庭諮商輔導案例演練 |
課程主題討論 指定閱讀討論
|
3+5 |
10
|
焦點解決短期家庭諮商與輔導理論 實作: 家庭諮商輔導案例演練 |
課程主題討論 指定閱讀討論 繳交機構訪視心得 |
3+5 |
11 |
親子關係諮商 ACT親職方案 |
課程主題討論 指定閱讀討論
|
3+5 |
12 |
多元婚姻家庭 |
課程主題討論 指定閱讀討論 |
3+5 |
13 |
家庭暴力問題之諮商與輔導 家庭發展與輔導諮商理論之統整及展望 |
課程主題討論 指定閱讀討論 |
3+5 |
14 |
家庭輔導諮商方案提案簡述 |
課程主題討論 指定閱讀討論 實作方案提案報告簡述 |
3+5 |
15 |
家庭輔導諮商方案演練
|
實作方案提案報告演練 |
3+5 |
16 |
家庭輔導諮商方案現場實作 (停課) |
方案執行
|
3+5 |
17 |
期末成果分享會
|
方案執行成果分享會 繳交小組成果報告 |
3+5 |
1. 課堂參與/小組討論/實作練習(20%)
每位同學在每次課程中必須準備一個與當週主題閱讀相關之心得或問題。課堂上需積極參與小組活動/討論及角色扮演等體驗活動。
2. 專家小組報告--家族治療理論 (20 %) + 演練(10%)
每組同學擇一家族治療理論進行報告,報告時間不超過一堂課 (五十分鐘內),含三部分:
a.) 針對理論做重點摘要 (理論內涵與目標,治療技巧,諮商師角色等; 約20分鐘)
b.) 分享三篇近期相關研究結果 (註明文獻來源; 約5-10分鐘)
c.) 案例演練、說明與討論 (介紹案家背景,問題概念化,治療目標、演練家庭晤談過程及技巧、帶領反思討論及做總結; 約20分鐘)
3. 家庭故事分析報告(20%)
針對自己(或認輔個案)的原生家庭,回顧成長歷程,探索哪些家庭經驗與社會文化脈絡影響了你(或個案),以及你(或個案)對家庭與婚姻的看法(如某些價值觀觀點的傳遞如何影響現在的你…等),3000字以內。(另附上家系圖及家庭動力圖)
4.家庭教育輔導方案及成果發表(30 %)
小組在學期中設計家庭教育相關輔導方案,於課堂中做提案報告及演練,並在學校或社區機構實際執行方案,(以一堂課的時間為主) 。 期末時舉辦成果發表,分享實作經驗,並繳交書面報告。
{指定書目}:
吳婷盈等人合譯(2013)。Irene Goldenberg & Herbert Goldenberg(著):家族治療概觀。(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臺北市:雙葉。
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 教師手冊。
https://moe.familyedu.mo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44&pid=5298
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 導讀手冊。
https://moe.familyedu.mo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44&pid=6415
{參考書目}:
Satir, V. 著,吳就君譯(2006)。《家庭如何塑造人》,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周麗端等 (2002)。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McGoldrick, M.et al 著,楊東蓉審訂(2012)。家庭評估與會談技巧,台北: 啟示出版社
王以仁 (2010)。婚姻與家庭: 配偶與家人間的溝通與調適。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就君(民91):婚姻與家庭。台北:華藤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彭懷真 (2009)。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沈明瑩、陳登義、楊蓓 譯: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張老師出版)
劉瓊英 譯:結構派家族治療入門(心理)
劉瓊英 譯:回家(張老師出版)
李瑞玲 譯:熱鍋上的家庭(張老師出版)
Eddy Street 著,郭麗安主編校閱:家族諮商實務與歷程(心理)
Irene Goldenberg, Herbert Goldenberg (1991):Family Therapy:An Overview
Virginia Satir, John Banmen, Jane Gerber, Maria Gomori (1991):The Satir Model
Salvador Minuchin (1974):Families & Family Therapy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