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Registered
觀摩世界範圍內經典的現代主義電影,閱讀相關評論文章,研討現代主義電影及其美學所表現的現代藝術、文化、哲學、社會、政治等相關問題,並探討世界電影與華語電影、藝術、文學的關係。
本課程為教師講授與同學報告與討論並重,本學期講授與討論內容以本學期討論的電影作品與評論為核心。
學生須依照課程進度,在每週課前觀看指定的影片,閱讀指定的評論文章,於課堂中對觀影與閱讀心得進行口頭報告並參與討論;學期末須根據課程內容,撰寫一篇研究論文。
能力項目說明
透過觀看電影作品並研讀相關的電影研究和評論,培養對於電影與影像文化、視聽文化的批評與研究能力,包括理論思辯與表達能力。
課程進度
週次 |
每週範圍 |
1 (2/27) |
緒論 |
2 (3/6) |
電影《現代啟示錄》(科波拉);李大鵬:〈黑暗自我的發現之旅——評《現代啓示錄》的象徵意義〉(《電影文學 》2008年第18期,頁72);鄭敏:〈從后經典敘事學角度分析《現代啟示錄》〉(《電影文學》2017/13,頁141-143) |
3 (3/13) |
電影《地下社會》(庫斯圖理查);厲震林:〈《地下》:魔幻現實主義的祖國歷史〉,《電影名片十五講》(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頁401-426) |
4 (3/20) |
電影《週末》(高達);〈《週末》:戈達爾的碎片〉(講義);陳奇佳:〈暴力批判:論戈達爾電影的藝術主題〉,(《戲劇》2017/06,頁80-95) |
5 (3/27) |
電影《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布紐埃爾);〈超現實與叙事體的完美結合〉(《路易斯·布努艾爾》,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頁253-278) |
6 (4/3) |
電影《自由的幻影》(布紐埃爾);〈自由的文化學闡釋〉(《路易斯·布努艾爾》,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頁278-291) |
7 (4/10) |
電影《八又二分之一》(費里尼);李迅、祝紅編:〈《八部半》:生命流程的主觀影像〉,《歐洲電影分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劉曉竹:〈論馬戲中的小丑情節對費裏尼電影創作的影響〉(《戲劇叢刊》,2012年第4期,頁103-104);克·麥茨:〈費里尼《八部半》中的“套層結構”〉(《世界電影》1983/02,頁68-76) |
8 (4/17) |
電影《想當年》(費里尼);沈仲旻:〈《阿瑪柯德》再現永無法重現的鄉愁〉,(《上海文化》2014年第4期,頁 61-65);吳明:〈費里尼與意大利詩意現實主義〉(《當代電影》2014/12,頁182-184);彼·邦達內拉:〈《阿瑪珂德》/《我的回憶》:費里尼和政治〉(《世界電影》1999/02,頁224-230) |
9 (4/24) |
電影《發條橘子》(庫布里克);鑑娜:〈《發條橙》中音樂與暴力犯罪的關係及其啟示〉(《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23卷第1期,頁 138-139);蔣大山、周青:〈《發條橙》中的文化誤用現象〉(《綏化學院學報 》2010/06,頁116-118);童蔚聞:〈庫布里克的電影世界——電影《發條橙》意識形態批評〉(《視聽》2014/06,頁71-73) |
10 (5/1) |
電影《厄夜變奏曲》(拉斯·馮·提爾);金華:〈淺析電影《狗鎮》的思想與藝術性〉(《電影文學》2014年23期, 頁30-31);謝宗玉:〈《狗鎮》:一部顛覆整個人類價值觀的電影〉(《中外文摘》2010年第16期,頁43-44) |
11 (5/8) |
電影《紅色沙漠》(安東尼奧尼);陳玥言:〈存在的恐慌 情感的焦慮:——從《紅色沙漠》看安東尼奧尼的非理性主義情結〉(《電影評介》 2009年04期,頁50-54、80);張紅軍:〈色彩界現象學還原──安東尼奧尼影片現象學思維與《紅色沙漠》〉(《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頁22-32) |
12 (5/15) |
電影《潛行者》(塔可夫斯基);峻冰; 高娜:〈塔爾可夫斯基電影場面調度的空間敘事——以影片《潛行者》為例〉(《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5,頁35-40);郭威:〈電影《潛行者》中的聲音——兼及塔爾科夫斯基的音樂與音響美學〉(《四川戲劇》2009/04,頁1090-110);安‧柯瓦契 、阿‧希拉齊、胡榕 :〈個性:介乎兩個世界之間——塔爾科夫斯基的精神歷程〉,《世界電影》,2004年第4期,頁32-41。往房間的旅程--塔可夫斯基《潛行者》中的時空體. 熊宗慧; 中外文學 |
13 (5/22) |
電影《二樓傳來的歌聲》(安德松);肖熹:〈嘲諷在靜默中冷卻——羅伊·安德森的荒誕美學〉(《電影藝術》2016/04,頁125-131);杜宏艷;、張龍賀 〈靜觀與反思——瑞典導演羅伊·德森“生存三部曲”研究〉(《電影新作》2016/05,頁117-121);符曉:〈深焦長鏡頭、荒誕主義與電影圖像學:羅伊·安德森的“生活三部曲”〉(《電影新作》2017/02,頁17-22) |
14 (5/29) |
電影《假面》(伯格曼);潘汝:〈生命的偽飾與存在的真相——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主題探究〉(《文藝理論研究》2013/06,頁194-202);謝詩思:〈試析伯格曼電影《假面》的語言符號〉(《戲劇之家(上半月)》 2013/05,頁103,107) |
15 (6/5) |
電影《去年在馬倫巴》(雷奈);黃琳:〈論象征影像系統與解構型影像系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02,頁73-78);譚征:〈《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的猜想——淺析影片敘事的復現手法〉(《電影評介》2011/20,頁111-112); 〈經典的當代讀解——《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的電影語言淺析〉(《電影文學》2008年01期,頁90-91) |
16 (6/12) |
電影《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格林納威);〈後現代主義先行者的魔法寶典──論彼得‧格林納威的電影美學〉(《導演研究專輯》,2015年第1期,頁98-104);郭欣:〈消費暴力與審美本能的儀式化對決〉(《世界電影》2007年02期,頁180-186) |
17 (6/19) |
電影《蒲公英》(伊丹十三);〈《タンポポ》「色欲食性」的「人間喜劇」伊丹十三浮世繪式的敘事野心〉(影評);鄭鯤騰:〈淺談日本電影《蒲公英》中體現的武士道精神〉(《青春歲月》2012/18,頁66,65) |
出勤(10%);課堂討論(25%);口頭報告(每堂課五分鐘,30%);期末論文(八千到一萬字,請自訂關鍵詞和提綱,35%)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