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科技與人文社會

Course Name: Technology and Human Society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主要透過討論式學習與活動式學習等多元學習方法,使學生了解科技與人文社會間的互動,認識科技與文化、社會、環境等領域之應用議題,目的在培育學生於科技管理的歷程中,保有社會人文的辯思能力與社會關懷的思維。課程並以應用與實作能力發展為目標,設計透過團隊合作與交叉主題之自主專題研究成果,訓練不同專業學群成員之跨領域對話與聚焦能力。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目標:

    • 了解科技與人文社會間的互動,從19世紀以降科技(工業革命)的發展是如何受到哪些社會機構及環境的制約,檢視21世紀科技(IoT、工業4.0、FinTech、生物技術)又如何回過頭來形塑目前的人類行為、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

    • 認識科技與社會、政治、歷史、倫理、生活、金融體系、環境及生態等領域的關係及互動的相關問題。

    • 以全球及台灣的觀點來反省科技的理性、客觀與中立性質,科技代表進步、經濟發展、知識經濟、永續發展等「觀念」、以及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器物」是如何被形塑與建構的?

    • 在知識社會中,個人及組織如何在各種科技脈絡下學習與創新,是否有可能轉型至智慧、非物質的新典範。

    學習成效:

    • 瞭解科技研發進程與社會發展軌跡的互動歷史。

    • 認識科技專業以增進人文與科技之間的跨領域對話。

    • 探索人文思維對於科技創新的積極影響。

    • 檢視近代資訊網路科技、知識經濟與人本社會的交互作用。

    • 培養科技與人文社會個別子領域之專業知識與相關之整合能力。

    • 以3週之自主專題研究,透過團隊合作運用學習知識至應用分析,並於期末報告進行跨領域對話。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數

    日期

    課 程 簡 介

    閱 讀 文 獻

    1

    9/19

    9/20

    (B)

    課程介紹

    課程說明與共識建立

    2

    9/26

    9/27

    -C1

    科技、誕生與性別

    《科技渴望參與》

     W7 身體、心理還是基因?

    W8 生命的定義與戰爭

    《科技渴望性別》「家庭中的工業革命」(單張提供)

    個案閱讀與討論:冷凍胚胎與監護權爭議(美、日)

    3

    10/3

    10/4

    -J1

    科技與身體

    《意外多重奏》案例二:肥胖

    Cybernics Revolution : Challenges to Shape the Future

    開源3D列印義肢

    *準備提出組內個別成員之自主專題研究計畫提案(包含題目與個人初步構想)

    4

    10/10

    10/11


    停課(國慶日)

    自主專題研究(一)
     

     

    自主專題研究學習週,本學期成員需於第4週準備提出專題研究計畫題目供內部討論,後續將於第7週以小組形式與助教討論題目,並隨之開始小組合作研究。

    自主專題研究題目:人工智慧(AI)與X

    5

    10/17

    10/18

    -J2

    科技與醫療保健

    《意外多重奏》案例七:癌症

    《科技渴望參與》

    • W3 心肝寶貝只送不賣
    • W4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 S4 專業知識、利益與維他命產業

    影片:「愛的代價」(課堂活動,不須閱讀)

    6

    10/24

    10/25

    -C2

    科技、死亡與自主

    《科技渴望參與》

     H6 生命終結的自主權

    書籍:《美人魚沉睡之家》(課後閱讀)

    個案閱讀與討論:器官捐贈背後的行為經濟學

    7

    10/31

    11/1

    -C3

    科技與金融、經濟

    《科技渴望參與》

     I5 「標準化」導讀

     G3 萬物為我的註腳

     G9 標準鍵盤

    書籍:《洗錢》(課後閱讀)

    *繳交自主專題研究計畫提案書(第二階段)

    8

    11/7

    11/8

    -J3

    科技與風險

    《科技渴望參與》

    X1 科技就是風險

    L2 數字不一定會說話:風險評估的盲點

    《意外多重奏》案例一:空難

    霍金、特斯拉 CEO 帶頭簽署 23 條人工智慧原則,確保 AI 安全性

    霍金再預言:人工智慧一旦脫離束縛,人類將不可能與之競爭

    影片:「空中浩劫:中華航空611號班機」

    9

    11/14

    11/15

    -C4

    科技、數據與私隱

    《IT有什麼明天》(單張提供)

     「序言」

     「第七章:寄望神妙的機器」

    『物聯網的隱私設計問題』,火箭科技評論,https://rocket.cafe/talks/79347

    書籍:《透明社會》(課後閱讀)

    10

    11/21

    11/22

    -J4

    科技、生態與工業化反撲

    苦澀的種子-孟山都

    影片:「洪水來臨前」、「看見台灣」

    11

    11/28

    11/29

    停課

    自主專題研究(二)
     

    自主專題研究學習週,需以本學期第4週提出之專題研究計畫,以及第7週與助教討論通過後之題目,進行小組合作研究。

    自主專題研究題目:人工智慧(AI)與X

    12

    12/5

    12/6

    -C5

    科技與人文

    《科技渴望參與》

    B1 知識生產與學術評鑑

    W5 自然與社會的交集

    影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13

    12/12

    12/13

    -J5

    科技與地理

    「矽谷產業群聚的演化與特色」(單張提供)

    影片:「台灣電子科技史」

    14

    12/19

    12/20

    -J6

    科技與社會創新創業

    社會創新,到底是創什麼?

    社會創業:定義與案例

    社會創新創業提案

    15

    12/26

    12/27

    -C6

    科技創新與制度

    《科技渴望參與》

    Q3 從香米案看傳統知識的保護

     I4「資訊社會」導讀

     L9 從使用的觀點看科技與戰爭

     Q2 科技資訊的流通與管制:美國經驗

    Q1 資訊的經濟觀察

    Q4 發明不只是發明

    《知識的戰爭》序 (單張提供)

    16

    1/2

    1/3

    期末(獨立)報告

    停課

    自主專題研究(三)

    個人期末(獨立)報告準備週。將事先公佈個案題目,須於指定期限內完成之個人獨立報告,故實體教室課程停課。

    17

    1/9

    1/10

    (B)

    小組報告呈現與討論

    以小組方式呈現學期自主專題研究成果,並以製作之短片形式濃縮精鍊,另每組均對他組報告提出討論與不同見解激盪(舉例而言,人工智慧(AI)與X之X,可能為傳播學院同學對商管背景同學之回饋與提問)。

    *本週上課時間異動為16:00-20:00(為求所有組別報告時段一致),請同學修課前務必確認時間得以配合。

    18

    1/16

    1/17

    停課

    (期末考週)

    延長第17週報告時間,故第18週停課。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它: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前預習,課堂(含線上)參與及發言貢獻(包含獨立研究專案之組外同儕互評) 20%

    2. 自主專題研究(包含獨立研究專案之組內同儕互評) 30 %

    3. 每週科技、人文與社會分析作業(共計5篇) 30%

    4. 個人期末(獨立)報告 20%

    5. 參考書目閱讀分享(加分題) 5%

     

    作業說明:

    一、課前預習、課堂參與及貢獻(配分比20%)

    課前閱讀並思考,上課參與討論(以個人為基礎,包含課程即席發言與出席率)、課堂貢獻度(發言次數與品質)。

    學員的積極參與是教學成效達成的重要關鍵。故除要求學員務必能準時出席外,也希望能由傳統「旁觀者」角色,轉為「參與者」角色。這種轉換對學員而言,必須培養積極「聆聽」與「表達」技巧,並能從互動中「歸納」管理的思維。課程中亦希望學員能力求經驗分享與貢獻見解。課程討論中不在乎「對與錯」,而是希望透過意見的交換,增進我們對此一議題的了解。

    二、自主專題研究 (小組團隊專案;配分比30%)

    學期自主專題研究題目為:『人工智慧(AI)與X』

    X為報告分組同學之所屬專業學群,探討人工智慧之發展與應用,如何於人文或社會層面,挑戰其既有領域或產業運用之形式,舉例而言,傳播學院同學將引導其探討「人工智慧與新聞傳播」(運用趨勢與衝擊),文學院同學將引導其探討「人工智慧與文學」,以激盪不同背景於科技運用之觀點,並於小組報告中以跨界角度提出回應。

    繳交規範:

    第一階段:本學期第4週由成員個人分別提出初步專題研究計畫構想之主題,與欲討論的議題,與「組內」成員討論。

    第二階段:於第7週(10/30 A班及11/1 B班)當週繳交確定之組內共識主題,並於次週與助教討論確認題目可行後,開始進行小組合作研究,10/30及11/1週於課堂繳交欲探討之範疇與當前討論成果暨前置研究規劃、專案時程規劃等,篇幅以4頁A4為限。

    第三階段:本學期第17週,以小組方式呈現學期專題研究成果,並以製作之8-10分鐘短片形式濃縮精鍊,另每組均對他組報告提出討論與不同見解激盪(舉例而言,人工智慧(AI)與X之X,可能為傳播學院同學對商管背景同學之回饋與提問)。

    自主專題研究應包含以下內容:

    1. 所欲探討科技問題之說明與描述,包含但不限於該項科技之特定應用層面(例如:AI應用於理財機器人服務);
    2. 前述科技崛起背後之技術演進過程或重大突破處;
    3. 此一科技應用之人文、社會、經濟或政治等之影響探討;
    4. 以上各問題,若有具體實例或相關數據等資料輔助佐證,可更增加研究價值與說服力;
    5. 影片內容呈現首重科技與人文之脈絡連結,與討論深度暨邏輯合理性。

    三、每週科技、人文與社會分析作業(共計5篇)30%

    1. 題目:請搜尋兩週內的全球科技新聞(需至少有三個報導來源或不同觀點,以求全面性及客觀度),探討該事件影響人文社會由過去至現今的脈絡,並預測對未來的影響(請附上該新聞報導)。

    2. 繳交時間:每週上課前1小時為當週截止時間,一週限繳1篇,每篇至少500字。本學期至少應繳交5篇(即,至少應有5週之科技、人文與社會分析作業成果)。電子檔需上傳於政大Moodle本課程指定專區。

    3. 助教每週將擇出最佳6篇分析作業,並於本課程Facebook社團公佈分享。其他同學對於前述每週6篇分析作業之線上回覆討論,亦將視其發言質量內容,計入課堂參與表現分數。

    4. 本學期最後繳交日期為12/26(A班)與12/27(B班),請自行注意篇數與時間掌握。

    • 個人(獨立)期末報告 20%

    個人期末報告將以個案分析形式進行,確認學員知識應用與邏輯分析能力。於1/9(A班)與1/10(B班)課堂繳交紙本報告(一週前於Moodle公佈題目,即分析個案之內容),逾期補交每週將扣減報告成績20分。

    • 參考書目閱讀分享(加分題) 5%

    學員得視自身興趣與能力,閱讀本課程所附參考書目後,獨立撰寫1篇(含)以上之2,000字文字報告(對某一書目之讀後書摘與反思分析),或錄製5-8分鐘之說書影片,上傳於政大Moodle本課程指定專區。此項加分作業之最後繳交期限為1/9(A班)與1/10(B班)。

     

    課程規範:

    一、出缺席規範:

    1. 本課程實施點名,輔以彈性調整空間(見下方4.說明),協助同學發展自律精神。

    2. 遲到或早退三十分鐘以上視為缺席一堂課(一週)。

    3. 遲到兩次以缺席一堂課計算。

    4. 整學期缺席三堂(三週)以上,成績以不及格計。請自行留意缺席次數上限。

    二、上課方式:

    學期間學生須分組,助教將以同一專業學群成員為編組依據(約5-6人一組為原則,並視每學期修課人數調整),除課程進行討論外,亦為學期自主研究專題之小組分工依據。

    上課請踴躍發言,發言次數與發言品質均計入學期成績。

    本學期須繳交1份期末小組自主專題研究成果,另外並有每週科技、人文與社會分析作業,共計5篇。另有個案分析之個人(獨立)期末報告1次。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一、必要書目 (政大巨流書城已備現書,或可至各大實體/網路書店購買;圖書館另備有課程用書,可查詢及於館內閱讀(課程用書不可外借)。)

    1. 陳恒安、郭文華、林宜平編,《科技渴望參與》,群學出版,2009。

    2. 王文基、王秀雲、郭文華編,《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文化,2012。

     

    二、參考書目 (建議依個人興趣,選擇閱讀。)

    1. Klaus Schwab著,世界經濟論壇北京代表處譯,《第四次工業革命》,天下文化出版,2017。
    2. Sherwin B. Nuland著,林文斌、廖月娟譯,《生命的臉》,時報出版,2010。
    3. Higashino Keigo著,王蘊潔譯,《人魚沉睡之家》,皇冠出版,2016。
    4. Tachbana Akira著,王蘊潔譯,《洗錢》,經濟新潮社出版,2008。
    5. Alex Stephany著,郭恬君譯,《共享經濟時代》,商周出版,2015。
    6. Nikkei Computer著,汪平、金恬然、皇甫彥帝譯,《FinTech革命》,遠見出版,2016。
    7. Gavin Weighman著,賈士蘅譯,《你所不知道的工業革命》,博雅書屋,2010。
    8. C. P. Snow著,林志成、劉藍玉譯,《兩種文化》,台北市:城邦文化,2000。
    9. Charles Perrow著,蔡承志譯,《當科技變成災難》,商周出版,2001。
    10. Daniel Yergin著,薛絢譯,《石油世紀》,時報文化,1991。
    11. Edward Tenner著,李佩芝譯,《不只是發明:科技改變人性?》,時報出版,2004。
    12. Edward Tenner著,蘇采禾譯,《科技反撲》(Why Things Bite Back),時報出版,1998。
    13. Keller,Evelyn Fox著,唐嘉慧譯,《玉米田裡的先知:異類遺傳學家麥克林托克》,天下出版,1995。
    14. Jeffrey Robinson著,廖月娟譯,《一顆價值十億的藥丸:人命與金錢的交易》,時報出版,2002。
    15. Jon Turney著,張雨青、洪萍凰譯,《誰怕科學怪人?》,新新聞,2002。
    16. Paul R. Gross、Norman Levitt著,陳瑞麟、薛清江譯,《高級迷信》,新新聞, 2001。
    17. Robert Park著,周夢曄譯,《我們上了科學的當》,小知堂文化,2001。
    18. Nicholas G. Carr著,杜默譯《IT有什麼明天?》,大塊文化,2004。
    19. Lawrence K. Altman著,潘震澤、廖月娟合譯,《誰先來?》,天下遠見,2000。
    20. Schumacher, Ernst Friedrich著,李華夏譯,《小即是美》,立緒文化,2000。
    21.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著,《STS讀本一 科技渴望社會》,群學,2004。
    22.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著,《STS讀本二 科技渴望性別》,群學,2004。
    23. David Brin 著,蕭美惠譯,《透明社會-個人隱私 vs. 資訊自由》(The Transparent Society: Will Technology Force Us to Choose between Privacy and Freedom?),先覺,1999。
    24. Frank Webster著,馮建三譯,《資訊社會理論》(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遠流,1999。
    25. Ernst Ulrich von Weizsacker、Amory B.Lovins、L.Hunter Lovins 著,吳信如譯,《4倍數》(Factor Four),聯經,2000。
    26. Henry Petroski著,丁佩芝、陳月霞譯,《利器》(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台北市:時報文化,1997。
    27. Henry Petroski著,楊幼蘭譯,《鉛筆》,時報文化,1997。
    28. Lester R. Brown等著,陳美岑、沈麗卿譯,《世界徵象》(State of the World 1997),商周,1997。
    29. Jorg Blech著,張志成譯,《發明疾病的人》,台北縣:左岸文化,2004。
    30. Seth Shulman著,吳書瑜譯,《知識的戰爭》(Owning the Future),聯經,2001。
    31. Steven Vogel著,楊永鈺譯,《貓掌與彈弓》(Cat's Paws and Catapults: Mechanical Worlds of Nature and People),台北市:先覺,1999。
    32. Stefano Marzano, Past tense, future sense: competing through creativity: 80 years of design at Philips,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2005.
    33. 王溢嘉著,《賽琪小姐體內的魔鬼-科學的人文思考》,野鵝,1992
    34. Leo Hollis著,《倫敦的崛起:知識份子打造的城市》,貓頭鷹文化,2011。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本課程將高度使用政大Moodle學習系統,請學生加入Moodle本課程指定專區,以接到最新課程通知,並利作業繳交。
    
    Facebook課程社團連結(連結將於初次上課提供):
    A班:科技與人文社會 
    B班:科技與人文社會 
    
    此外,學生可關注以下網頁(但不侷限),以自學相關科技與人文社會之新知與趨勢。
    1. 泛科學 http://pansci.tw/
    2. 癮科技 http://www.cool3c.com/
    3. 愛范兒 http://www.ifanr.com/
    4. Tech in Asia(亞洲含東南亞各國新科技與創業的報導) http://www.techinasia.com
    5. Techcrunch http://techcrunch.com/ 
    6. 科技報橘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
    7. 火箭科技評論 https://rocket.cafe/
    8. WIRED https://www.wired.com/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No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