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透過對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之認識與欣賞,從而對《詩經》之優美文筆有一基本的領受,並進而對其中所呈現出的先民的喜怒哀樂,以及所反映出的種種社會文化生活之面貌有更深刻的體會。此外,在藉由對《詩經》研究方法與成果之介紹與導引,及在具體實踐中之操作與運用,亦期使學者能對《詩經》這部經典之涵厚內涵有更深入之體會與認識。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設計目標旨在引領同學進入《詩經》的世界,期使同學能對《詩經》的文本與內涵有較深入的理解與認識,以奠定進一步學習深造的良好基礎。具體學習成效包括:1.熟悉《詩經》的文本;2.對《詩經》學史重大議題的認識;3.提升學術思辨的能力;4.掌握研治《詩經》學的方法與途徑。
第1週:
1.課程主題:課程概說及《詩經》概述(上)。
2.課程內容為《詩經》概述,包含《詩經》的來歷、名稱、組成、作者與時代、地域、流傳與研讀方式等基本問題之講解。指定閱讀為裴普賢〈詩經幾個基本問題的簡述〉。
3.教學活勳:與同學共同研讀裴普賢〈詩經幾個基本問題的簡述〉文,並講述其中內容。作業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2週:
1.課程主題:《詩經》概述(下)。
2.課程內容為《詩經》概述,包含《詩經》的來歷、名稱、組成、作者與時代、地域、流傳與研讀方式等基本問題之講解。指定閱讀為裴
普賢〈詩經幾個基本問題的簡述〉。
3.教學活勳:與同學共同研讀裴普賢〈詩經幾個基本問題的簡述〉文,並講述其中內容。作業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3週:
1.課程主題:《風詩》選讀(一)
2.課程內容:依十五《國風》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周南》十一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周南》〈關睢〉、〈卷耳〉、〈桃夭〉、〈漢廣〉與〈汝墳〉等詩 篇,並請同學針對詩篇內容加以討論。作業則為請
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4週:
1.課程主題:《風詩》選讀(二)
2.課程內容:依十五《國風》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召南》十四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召南》〈鵲巢〉、〈草蟲〉、〈甘棠〉、〈搮有梅〉與〈小星〉等詩篇,並請同學針對詩篇內容加以討論。作業則為
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5週:
1.課程主題:《風詩》選讀(三)
2.課程內容:依十五《國風》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邶風》十九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邶風》〈柏舟〉、〈擊鼓〉、〈凱風〉、〈北風〉、〈靜女〉與〈二子乘舟〉等詩篇,並請同學針對詩篇內容加以討
論。作業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6週:
1.課程主題:《風詩》選讀(四)
2.課程內容:依十五《國風》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鄘風》、《衛風》二十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鄘風》〈桑中〉、〈鵲之奔奔〉、〈蝃蝀〉、〈載馳〉與《衛風》〈河廣〉、〈伯兮〉、〈木瓜〉等詩篇,並請同學
針對詩篇內容加以討論。作業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7週:
1.課程主題:《風詩》選讀(五)
2.課程內容:依十五《國風》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王風》、〈鄭風〉三十一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王風》〈黍離〉、〈揚之水〉;《鄭風》〈將仲子〉、〈山有扶蘇〉、〈狡童〉、〈子衿〉與〈風雨〉等詩篇,並請
同學針對詩篇內容加以討論。作業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8週:
1.課程主題:《風詩》選讀(六)
2.課程內容:依十五《國風》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齊風》、《魏風》十八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齊風》〈雞鳴〉、〈南山〉、〈敝笱〉;《魏風》〈陟岵〉、〈伐檀〉與〈碩鼠〉等詩篇,並請同學針對詩篇內容加
以討論。作業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9週:期中隨堂考試。
第10週:
1.課程主題:《風詩》選讀(七)
2.課程內容:依十五《國風》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唐風》、《秦風》二十二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唐風》〈蟋蟀〉、〈綢繆〉、〈鴇羽〉;《秦風》〈蒹葭〉、〈黃鳥〉與〈無衣〉等詩篇,並請同學針對詩篇內容加
以討論。作業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11週:
1.課程主題:《風詩》選讀(八)
2.課程內容:依十五《國風》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陳風》、《檜風》十四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陳風》〈東門之枌〉、〈衡門〉、〈東門之楊〉;《檜風》〈隰有萇楚〉、〈匪風〉等詩篇,並請同學針對詩篇內容
加以討論。作業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12週:
1.課程主題:《風詩》選讀(九)
2.課程內容:依十五《國風》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曹風》、《豳風》
十一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曹風》〈蜉蝣〉;《豳風》〈鴟鴞〉、〈東山〉等詩篇,並請同學
針對詩篇內容加以討論。作業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13週:
1.課程主題:《小雅》選讀(一)
2.課程內容:依《小雅》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鹿鳴之什》、《白華之什》二十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鹿鳴之什》〈鹿鳴〉、〈四牡〉、〈采薇〉;《白華之什》〈魚麗〉等詩篇,並請同學針對詩篇內容加以討論。作業
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14週:
1.課程主題:《小雅》選讀(二)
2.課程內容:依《小雅》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彤弓之什》、《祈父之什》二十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彤弓之什》〈菁菁者莪〉、〈六月〉、〈鴻雁〉;《祈父之什》〈黃鳥〉、〈我行其野〉等詩篇,並請同學針對詩篇
內容加以討論。作業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15週:
1.課程主題:《小雅》選讀(三)
2.課程內容:依《小雅》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小旻之什》、《北山之什》二十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小旻之什》〈蓼莪〉、〈大東〉;《北山之什》〈北山〉、〈瞻彼洛矣〉等詩篇,並請同學針對詩篇內容加以討論。
作業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16週:
1.課程主題:《大雅》選讀
2.課程內容:依《大雅》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大雅》三十一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文王之什》〈文王〉、〈緜〉等詩篇,並請同學針對詩篇內容加以討論。作業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17週:
1.課程主題:《三頌》選讀
2.課程內容:依《三頌》次序,選讀相關相篇。指定閱讀《三頌》四十首詩。
3.教學活動:講授《周頌》〈清廟〉、〈維天之命〉、〈昊天有成命〉;《魯頌》〈閟宮〉;《商頌》〈玄鳥〉等詩篇,並請同學針對詩
篇內容加以討論。作業則為請同學回去撰寫心得札記。
4.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學習3小時,課前與課後學習各2小時。
第18週:期末隨堂考試。
1.考試成績(含學期報告),佔總成績60%。
2.平時成績(包括讀書報告、習作測驗等),佔總成績20%。
3.課堂表現(含出席狀況、上課情形及參與討論狀況等),佔總成績20%。
1.《詩經集註》,朱熹撰,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新譯詩經讀本》,滕志賢撰,臺北:三民書局。
3.《詩經的世界》,白川靜撰、杜正勝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詩經研讀指導》,裴普賢撰,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5.《詩經欣賞與研究》(改編版),糜文開、裴普賢撰,臺北:三民書局。
6.《詩經名著評介》,趙制陽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詩經研究史概要》,夏傳才撰,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8.《現代學術文化思潮與詩經研究:二十世紀詩經研究史》,趙沛霖撰,北京:學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