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科技與人文社會

Course Name: Technology and Human Society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110

選課人數

Number Registered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提供「科技與人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 領域的概論。STS是一個正在發展,但對於人類的發展與進步有著很大影響力的學科。STS主要在探索科學、科技及社會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與傳統科學不同的是,STS並沒有特定標準答案,或在回應科技/科學是好或不好的問題,STS更強調的是社會、政治、文化、物質條件如何形塑科技/科學產物,甚至如何影響社會。

欲修習本課之學生必須主動、積極地參與課程討論,不論是在課堂上的發言,或是每堂課必須繳交的發言單,透過聽、說、讀、寫、想的修煉,學生必須對於授課內容、同儕學習、課前閱讀進行反思,以形成自己的論述及觀點,以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

 

* 本課程不接受加簽,為求公平,以系統提供的修課名單為主。請選上本課程的同學第一堂課務必出席,可能遞補上者也需出席。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透過本課程,預期學生能在學期末達到下列目標:

    1. 熟悉科技的範疇與類型,存在與更替。
    2. 了解科技與人文社會間的互動,科技的發展是如何受到哪些社會機構及環境的制約,科技又如何回過頭來形塑目前的人類行為、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
    3. 認識科技與社會、政治、歷史、倫理、生活、環境及生態等領域的關係及互動的相關問題。
    4. 以全球及台灣的觀點來反省科技的理性、客觀與中立性質,科技代表進步、經濟發展、知識經濟、永續發展等「觀念」、以及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器物」是如何被形塑與建構的?
    5. 在知識社會中,個人及組織如何在各種科技脈絡下學習與創新,是否有可能轉型至智慧、非物質的新典範。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Course Theme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Activity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數 Estimated time devoted to coursework per week
    課堂講授 Lecture Hours 課程前後 Preparation Time
    1
    STS課程介紹
    A3 STS的台灣歷程
    C3 通往科技新知的另一條途徑
    C6 科技像匯率兌換嗎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2
    科技與人文社會:「二種文化」的對照
    C10 瀕臨絕種的生物系
    B1 知識生產與學術評
    W5 自然與社會的交集
    《老科技的全球史》導論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3
    科技與地理:科技產業的新生與群聚
    【影片:The triumph of the nerds】
    《矽谷產業群聚的演化與特色》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4
    專題演講
    教師自編教材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5
    	
    科技與規模
    《小即是美》
    《綠色企業:永續經營新趨勢》
    「導讀-綠色經營哲學」:「第一章-永續發展韻生機」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6
    科技與產品設計
    G3 萬物為我註腳
    G9 標準鍵盤
    L8 工商社會的「文明病」史
    G8 忘了寫字,還是忘了拼字:鍵盤和語言學習
    《被科技綁架的世界》:誰來開車?從手排自排到無人駕駛汽車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7
    科技的反撲
    	【紀錄片:車諾比、福島核災】
    	《見過死亡深淵的人》Ch 2, 3, 4
    L3 生物科技能解決糧食問題嗎
    L2 數字不一定會說話:風險評估的盲點
    《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基因改造食品的風險治理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8
    科技與城市
    	《科技/社會/人 2》用智慧與科技來圓滿愛。友善臺北好餐廳
    	智慧友善城市聯盟
    	臺北智慧城市的推動
    	國際標竿智慧城市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9
    	
    科技與醫療保健
    H6 生命終結的自主權
    W4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S4 專業知識、利益與維他命產業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推薦文
    天下《如何善終?》
    【電影:愛的代價】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10
    期中考週
    準備期中小組報告
    期中小組報告
    3.0
    4.5
    11
    科技與專業倫理
    F2 倉皇奔逃中的白袍醫師
    L7 醫師的「雙重忠誠衝突」
    H7 捐腎大秀
    “Issue, Affair & Idea” (Big Issue)
    【電影:非常手段】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12
    科技與身體
    S2 走過不同時代的標準體重與身材
    S3 肥胖
    G1 我要我的STS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13
    科技與媒體
    C4 科學媒體化
    C5 我真是個科學白痴
    C7 煉金術、科學與歷史課
    C9 我們到底需要哪種科技知識
    《泛科學網站》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14
    科技與性別
    W7 身體、心理還是基因?
    W8 生命的定義與戰爭
    L10 讓男性避孕藥成為可能
    	《科技渴望性別》Ch6 卵子與精子
    《玉米田裡的先知》:作者序-玉米田裡的異類遺傳學家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15
    科技與廚房
    《廚房之舞》:展望明日的生活廚房
    《科技渴望性別》:家庭中的工業革命
    《科技/社會/人:STS跨領域新挑戰》:當家政專家遇到工程師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16
    工業遺跡的創新與再生:魯爾區
    影片:「魯爾區」
    《工業美麗的休止符:魯爾區的春天》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17
    期末報告(一)
    N/A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18
    期末報告(二)
    N/A
    課堂參與、發言單
    3.0
    4.5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它: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程貢獻及討論品質:參與討論的積極度與貢獻度 (含課堂發言單及助教討論課) 40 %
       
    2. 書面心得報告:20% (各約1,000字。使用學術引用格式,抄襲者一律以零分計算。)
      報告 (1):請分享一國際企業面對到的重大社會與環境議題之案例(due on 10/26)  
      例如:可口可樂壟斷印度水資源、IBM協助開採油井造成全球暖化、麥當勞爆發食安危機
      簡單說明國際企業的商業模式範圍非常廣但其管理機制未必能盡善盡美,意味著其商業模式犧牲了某些族群的利益。A. 分析該商業模式所影響的層面、利害關係人。
      B. 
      說明你的觀點、與想法。

      報告 (2):未來或最近的科技或其現象,可能引發衝突。舉例如下: 1.網路部落客,改變著書立作的出版傳統。 2.新媒體的記者編輯,改變獲得資訊的管道。 3.軟體工程師或app開發者,軟體app繽紛了生活同時個資不再安全。 4.醫美手術,美麗的主觀與安全。 5.操作無人機的士兵,是冷血或減少死傷?交戰守則(code of conduct)如何制定? 6.機器戰警,機器能夠執法嗎?機器可以殺死任何人嗎?
      請由上列六項挑選『一項』科技或科技現象。文章架構可以是:先解釋該項科技,再描速可能衝擊現有哪些制度、環境或文化,最後提出你的觀點,使用該科技的專家在未來應具備何種層次的專業倫理?(due on 12/28)
       
    3. 期中小組報告:15% (書面報告2,000字內)
      「台北市智慧城市解決方案」(due on 11/30)
      以小組為單位,以田野調查方式,找出台北市現存,並規劃其在智慧城市範疇內的solution|
      每組口頭報告時間為10分鐘,需包含下列內容(1) 定義問題及其發生原因;(2) 目前相關的解決方案;(3) 貴組提出的規劃;(4) 所需資源及人力;(5) 預估成效及評估方法;(6) 推出時會遭遇的問題。
       
    4. 期末報告(小組) 25 % (書面報告5,000字;使用學術引用格式,抄襲者一律以零分計算)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嗎?」
      基於對人文社會與科技的了解,選定一項科技,解析這項科技發展演進的歷程,到其商品化成為多數人採用的產品之過程。(:電影、電話、電視、行動電話、洗衣機、冰箱、冷氣機、火車、汽車、捷運、高鐵、飛機、郵輪、電梯、核能發電、某種疫苗、下水道)
      A. 是哪些人物、及哪些早期的原型、雛型作品、產品共用形塑此一科技?
      B. 
      支撐此一科技的生活、生態,及生產的環境脈絡,現在是否仍然足以支撐未來的的創新?
      C. 
      這個科技的發展是否為單一起源,其擴散最後是否跨越地理疆界及社經階級?
      D. 預測此一科技是否有終結、被取代的一天?約什麼時候?為什麼?

    *無故缺席(即曠課)超過2次,學期成績將以零分計算。事病喪公假請依照學校程序請假。

    *總缺席數超過4次,學期成績將以零分計算。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書目:

    1. 陳恒安、郭文華、林宜平著,《科技渴望參與》,群學出版,2009
    2. 教師自編教材,會在課前至少兩週提供。

     

    主要教材:

    1. C. P. Snow著,林志成、劉藍玉譯,《兩種文化》,城邦文化,2000
    2. Charles Perrow著,蔡承志譯,《當科技變成災難》,商周,2001
    3. Daniel Yergin著,薛絢譯,《石油世紀》,台北市:時報,1991
    4. Edward Tenner著,李佩芝譯,《不只是發明:科技改變人性?》,時報,2004
    5. Edward Tenner著,蘇采禾譯,《科技反撲》(Why Things Bite Back),時報,1998
    6. E. F. Schumacher著,李華夏譯,《小即是美: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學著作》,立緒文化,2000
    7. Keller,Evelyn Fox著,唐嘉慧譯,《玉米田裡的先知:異類遺傳學家麥克林托克》,天下,1995
    8. Jeffrey Robinson著,廖月娟譯,《一顆價值十億的藥丸:人命與金錢的交易》,時報,2002
    9. John Davis著,宋偉航譯,《綠色企業 : 永續經營新趨勢》,天下文化,1992
    10. Jon Turney著,張雨青、洪萍凰譯,《誰怕科學怪人?》,新新聞,2002
    11. Paul R. GrossNorman Levitt著,陳瑞麟、薛清江譯,《高級迷信》,新新聞, 2001
    12. Robert Park著,周夢曄譯,《我們上了科學的當》,小知堂文化,2001
    13. Nicholas G. Carr著,杜默譯,《IT有什麼明天?》,大塊文化,2004
    14. Nicholas G. Carr著,楊柳譯,《被科技綁架的世界》,行人文化,2016
    15. Lawrence K. Altman著,潘震澤、廖月娟合譯,《誰先來?在自己身上做實驗的醫生》,天下遠見,2000
    16.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著,《科技渴望社會》,群學,2004
    17.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著,《科技渴望性別》,群學,2004
    18. 李蕙蓁、謝統勝著,《德意志製造》,時報,2008
    19. 林文源、楊谷洋、陳永平、陳榮泰、駱冠宏編著,《科技/社會/人:STS跨領域新挑戰》,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20. 吳鄭重著,《廚房之舞》,聯經,2010
    21. 黃惠鈴,《如何善終:全球都在學習的觀念改造》,天下雜誌,560期,p. 100-1242014
    22. 溫肇東、吳豐祥、蔡政安,《矽谷產業群聚的演化與特色》。
    23. 藤垣裕子編,王珮瑩譯,《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群學,2014
    24. David Edgerton著;李尚仁譯,《老科技的全球史》,讀書共和國,2016。
    25. 宮本顯二、宮本禮子著;高品薰譯,《不在病床上說再見》,啟示,2017
    26. 門田隆將著;張明敏譯,《見過死亡深淵的人:福島核電廠員工奮戰500天紀實》,圓神,2015

     

    參考教材:

    1. David Brin 著,蕭美惠譯,《透明社會-個人隱私 vs. 資訊自由》(The Transparent Society: Will Technology Force Us to Choose between Privacy and Freedom?),先覺,1999
    2. Dertouzos著,羅耀宗譯,《資訊新未來》(What Will Be),時報文化,1997
    3. Frank Webster著,馮建三譯,《資訊社會理論》(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遠流,1999
    4. Ernst Ulrich von WeizsackerAmory B.LovinsL.Hunter Lovins 著,吳信如譯,《4倍數》(Factor Four),聯經,2000
    5. Henry Petroski著,丁佩芝、陳月霞譯,《利器》(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台北市:時報文化,1997
    6. Henry Petroski著,楊幼蘭譯,《鉛筆》,時報文化,1997
    7. Lester R. Brown等著,陳美岑、沈麗卿譯,《世界徵象》(State of the World 1997),商周,1997
    8. Jorg Blech著,張志成譯,《發明疾病的人》,台北縣:左岸文化,2004
    9. Seth Shulman著,吳書瑜譯,《知識的戰爭》(Owning the Future),聯經,2001
    10. Steven Vogel著,楊永鈺譯,《貓掌與彈弓》(Cat’s Paws and Catapults: Mechanical Worlds of Nature and People),台北市:先覺,1999
    11. Stefano Marzano, Past tense, future sense: competing through creativity: 80 years of design at Philips,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2005.
    12. 王溢嘉著,《賽琪小姐體內的魔鬼-科學的人文思考》,台北市:野鵝,1992
    13. 天下編輯著,《環境台灣》,天下,1996
    14. Leo Hollis著,《倫敦的崛起:知識份子打造的城市》,台北市:貓頭鷹文化,2011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No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