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人際關係與溝通

Course Name: Human Relationship and Communicat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61

選課人數

Number Registered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幼年成長的經驗永遠跟隨著每個人,而在成長的同時,社會、環境與周遭的人們更是影響人們的行為、情緒及表達方式。這一些影響會自然地呈現出其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本課程透過

1).教授人際關係的理論探討人際關係的重要議題:分離-連結;依戀-安全;認同、衝突、防衛等議題。

2).透過小組主題討論、實作演練、體驗作業了解自我的關係發展路徑

3).人際溝通基本技巧演練。

4).身體自我關係探討(透過工作坊學習)。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人際關係之概念、意義、及重要性。

    2.溝通的意義、型式、策略、及其影響因素。

    3.傾聽與回應。

    4.性格表現與人際互動。

    5.人際衝突與調適。

    6.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之策略。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Course Theme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Activity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數 Estimated time devoted to coursework per week
    課堂講授 Lecture Hours 課程前後 Preparation Time
    1
    課程簡介
    1.介紹本課程內容
    2.擬定分組名單,以利合作學習
    3.第三週開始團體報告
    
    課後作業:預習第1&2章(人際溝通的方向、社會知覺的形成與使用)
    
    
    3.0
    0.0
    2
    1.人際溝通的方向
    2.社會知覺的形成與使用
    
    1.第一章:人際溝通的方向
    2.第二章:社會知覺的形成與使用
    3.何謂「關係」
    
    課後作業:
    寫一篇日常生活中有關「人際關係與溝通」之事件,分析並撰寫自己的看法,以及可以怎麼改善的觀點。
    
    3.0
    3.0
    3
    1.關係中的溝通:基本概念
    2.處理個人的資訊:揭露與隱私
    
    1.團體報告範圍:課本第3&4章
    2.課堂上分組分享討論
    課後作業:預習第5&6章(有效傾聽、有效對話)
    3.0
    3.0
    4
    1.語言溝通
    2.透過非語言溝通
    
    1.團體報告範圍:課本第5&6章
    2.課堂上分組分享討論
    3.何謂「扶持」
    4.宣布第一次小工作坊資訊(106/10/16)
    
    課後作業:預習第8&9章(有效傾聽、同理與支持他人)
    
    3.0
    3.0
    5
    國慶日放假
    無。
    無。
    0.0
    0.0
    6
    迷你工作坊1
    身體互動關係
    
    學習身體溝通,從身體互動中發展人我關係,並增進對自身關係模式之覺察。結合多媒體技術,完成身體動作姿態之紀錄。
    課後作業:完成一分鐘自介影片
    3.0
    3.0
    7
    1.有效傾聽
    2.同理與支持他人
    
    1.團體報告範圍:課本第7&8章
    2.課堂上分組分享討論
    3.何謂「依戀」
    4.宣布第二次小工作坊資訊(106/10/30)
    
    課後作業:預習指定閱讀<關係花園>序曲&第一章(探索親密關係、共鳴)
    3.0
    3.0
    8
    迷你工作坊2
    人我物關係互動
    
    認識個人肢體語彙,體驗雙人、群體互動。結合多媒體技術,完成身體動作姿態之紀錄。
    課後作業:寫工作坊心得(需含影像紀錄照片至少三張) 
    3.0
    3.0
    9
    1.探索親密關係
    2.共鳴
    
    1.<關係花園>序曲&第1章
    2.課堂上分享討論
    3.何謂「激情」
    課後作業:預習關係花園第2&3章(親密、感受與親近)
    3.0
    3.0
    10
    期中考周
    繳交期中書面報告
    無。
    0.0
    0.0
    11
    1.親密
    2.感受與親近
    
    1.團體報告範圍: 指定閱讀<關係花園>第2&3章
    2.課堂上分組分享討論
    3.宣布第三次大型工作坊資訊(106/12/04)
    
    課後作業:預習指定閱讀<關係花園>第5&6章(關係的發展階段、浪漫期)
    3.0
    3.0
    12
    1.權力爭奪期
    2.整合期
    
    1.團體報告範圍: 指定閱讀<關係花園>第7&8章
    2.課堂上分組分享討論
    
    課後作業:預習指定閱讀<關係花園>第9&10章(承諾期、共同創造期)
    3.0
    3.0
    13
    第三次全日工作坊
    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在舞蹈空間舉行第三次大工作坊,主題為個人與群體發展、身體互動關係、影像中的自我與他人。下午舉辦小型展演。結合多媒體技術,完成身體動作姿態之紀錄。
    
    
    時間:
    12/04(一)10:10~16:30
    
    課後作業:完成三次工作坊觀察學習紀錄。
    
    6.0
    3.0
    14
    分組自主討論、整理。
    分組自主討論、整理。
    
    無。
    0.0
    3.0
    15
    1.承諾期
    2.共同創造期
    
    1.團體報告範圍: 指定閱讀<關係花園>第9&10章
    2.課堂上分組分享討論
    
    無。
    3.0
    0.0
    16
    分享工作坊
    1.回顧三次工作坊之收穫,在課堂上分享。需準備投影片、影音資料、以分組口頭報告方式進行。
    2.何謂「坦誠相見的確認」
    無。
    3.0
    3.0
    17
    元旦放假
    無。
    無。
    0.0
    0.0
    18
    期末考周
    期末考
    無。
    0.0
    0.0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它: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出席上課及參與討論: 20%。 依出缺勤及課堂參與討論狀況評定。

    2.分組主題報告與討論:30%。a.課本及指定閱讀中的章節。報告次序於第一次課堂上安排。b).主題討論,依照本學期之主題進行案例與資料收集,提出觀點。

    3.期中報告:15%。個人就課程中所學自訂相關探討。

    4.工作坊報告:15%。工作坊結束後,各自繳交體驗心得,並且在組內相互分享交流,寫下重點,於課堂上分享在工作坊中的觀察與學習。每一組需準備投影片、影音資料、以口頭報告方式進行。期末考周繳交紙本報告及電子檔。

    5.期末考試:20%。申論題。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用書

    1. Kathleen S. Verderber, Rudolph F. Verderber(2015)。人際關係與溝通(陸洛等譯)。台北:前程。
    2. 麥基卓、黃喚詳(2005)。關係花園(易之新譯)。台北:心靈工坊。

     

    參考用書

    1. N. Gregory Hamilton(2013)。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楊添圍、周仁宇譯)。台北:心靈工坊。
    2. 黃喚詳、麥基卓(2007)。生命花園(陶曉清等譯)。台北:心靈工坊。
    3. 鄭佩芬、王淑俐編(2008)。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揚智。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http://swcu.libguides.com/content.php?pid=519087&sid=4271633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