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學期 Academic Year / Semester 104學年度第1學期 Fall Semester, 2015
開課單位 Course Department 國教碩一、國教碩二 Master of Chinese Teaching, Second Year
課程名稱 Course Name (中 Ch.)道教文化專題研究與教學 (英 Eng.)Topics and Teachings on Daoist Culture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高振宏 KAO CHEN-HUNG
職稱 Title 專任助理教授級約聘教學人員 Contracted Full-time Assistant Professor
學分數 No. of Credits 3.0
修別 Type of Credit 選修 Elective
先修科目 Prerequisite(s)
點閱核心能力分析圖與授課方式比例圖
課程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1.認識中國道教的基本教義、特點及開展出的思想與文學面向。
2.探討中國文學與宗教傳統間的關係。
3.研析道教文化對中國宗教傳統的影響 。
4.理解道教神仙、高道、法術、符咒等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
5.精讀文本,並從中發展出相關詮釋論點或理論。

課程大綱 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介紹中國道教與其所開展出文化傳統,帶領同學認識道化文學的諸般面向及其內涵,培養相關的文本閱讀與分析能力。中國道教文化範圍甚廣,涵括了文學(遊仙詩、度脫劇、仙境與神魔小說)、經典(天師道、上清、靈寶、神霄、丹道)、儀式、圖象等等,範圍甚廣,由於時間所限,同時配合學生教學需求,本課程擬從「前道教時期的巫系文學傳統」、「漢代宗教與六朝天師道傳統」、「道教諸神」、「道教法術」四大面向介紹,討論其中所牽涉的道教觀念、義涵及內容主題,尤其希望集中最為民眾熟知的道教神祇與法術這兩項主題,討論它在各式題材中的表現與意義。閱讀材料包括了前道教時期的楚辭、六朝與唐代的遊仙詩與仙境小說、道教經典、神仙聖傳與筆記小說等。整體來說,本課程由道教內部出發,試圖引領同學思考道教文化開展出哪些主題或傳統,以及如何由道教出發,加深相關作品的理解與詮釋,同時希望由小見大,可以延伸到中國宗教思想與文學研究,以此豐富同學對中國文化傳統的認識。

上課進度 Class schedule

第一次(7月13日)
課程說明及介紹;道教、佛教與民間宗教的概念;資料庫介紹

第二次(7月15日)
道教研究及未來展望
嚴耀中、范熒:《宗教文獻學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法)索安(Anna Seidel),呂鵬志、陳平等譯:《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二刷。
葛兆光,〈道教研究的歷史與方法──在清華大學研究生課上的講稿〉,氏著《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3),頁149-168。

第三次(7月20日)
巫系文學的傳統
李豐楙,〈崑崙、登天與巫俗傳統──楚辭巫系文學論之二〉,收入《第二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彰師大國文系,1994),頁54-102。
楊玉成,〈回歸:〈歸去來辭〉〉,《陶淵明文學研究──語言與民間禮儀的綜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3),頁241-264。
閱讀文本:《九歌‧國殤》

第四次(7月21日)
遊仙詩與仙境小說
李豐楙,〈六朝道教與遊仙詩的發展〉,氏著《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1-26。
李豐楙,〈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氏著《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349-386。
三浦國雄著,王賢德譯,〈洞天福地小論〉,《道教學探索》第6號(1992),頁233-275。
閱讀文本:六朝志怪選讀

第五次(7月22日)
道教與漢代民間宗教
索安(Anna Seidel), “Imperial Treasures and Taoist Sacraments.”,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 A. Stein, edited by Michel Strickmann (Brussels: 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1983), pp.291-371。中譯本見劉屹譯,〈國之重寶與道教秘寶──讖諱所見道教的淵源〉,《法國漢學》第四輯(1999),頁42-127。
索安(Anna Seidel), “Traces of Han Religion in Funerary Texts Found in Tombs”, 收入秋月觀瑛編《道教と宗教文化》(東京:平河出版社,),頁21-57。中譯本見趙宏勃譯,〈從墓葬的葬儀文書看漢代宗教的軌迹〉,《法國漢學》第七輯(2002),頁253-266。
張勳燎,〈東漢墓葬出土的解注器材料和天師道的起源〉,《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輯(1996),頁118-148。
閱讀文本:王充《論衡》

第六次(7月27日)
漢代的民間宗教與道教
石泰安(Rolf A. Stein)著,呂鵬志譯,〈二至七世紀的道教與民間宗教〉,《法國漢學》第七輯(2002),頁39-67。
施舟人(Kristofer M. Schipper),〈道教的清約〉,《法國漢學》第七輯(2002),頁149-167。
張超然,〈來自死者的殃殺:中古天師道喪葬儀式中的驅邪對象〉,《輔仁宗教研究》第25期(2012年秋),頁169-194。
閱讀文本:解注資料
補充教材:李豐楙,〈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收入《傳承與創新──中研院文哲所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0),頁1-57。

第七次(7月28日)
道教經典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
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 “General Introduction”, Early Daoist Scriptures.(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7), pp.1-27.
鄭素春,〈道教、宗教與道派〉,氏著《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頁95-118。
王承文,〈論隋唐道經分類體系的確立及其意義〉,《敦煌學》第27輯(2008年2月),頁28-42。
閱讀材料:《隋書‧經籍志》

第八次(7月29日)
天師道的傳播
呂鵬志,〈教團道教儀式的濫觴──東漢天師道儀式〉,氏著《唐前道教儀式史綱》(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1-31。
黎志添,〈天地水三官信仰與早期天師道治病解罪儀式〉,《臺灣宗教研究》第2卷第1期(2002),頁1-30。
謝世維,〈首過與懺悔:中古時期罪感文化探討〉,氏著《大梵彌羅:中古道教經典中的佛教》(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頁1-70。
閱讀文本:《大道家令戒》、《陸先生道門科略》
補充教材: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收於《陳寅恪史學論文集》。

第九次(8月3日)
道教諸神的世界
張超然,〈得道與成神:唐代以前諸神的形成〉,台北大龍峒保安宮主辦:「2013保生文化祭:第七屆道教與民間宗教神祇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李豐楙,〈神仙三品說的原始及其演變──以六朝道教為中心的考察〉,氏著《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1-46。
閱讀材料:《列仙傳》

第十次(8月4日)
道教諸神的世界
康豹(Paul R. Katz),趙昕毅譯,〈道教與地方信仰──以溫元帥信仰為個例〉,收入高致華編:《探尋民間諸神與信仰文化》(合肥:黃山書社,2006),頁116-148。
田海(Barend ter Haar), “King Guan’s Huizong miracle”,佛光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主辦:「宗教對話:華人民間信仰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6年10月。
閱讀材料:《地祇上將溫太保傳》
補充教材:謝世維,〈密法、道術與童子:穢跡金剛法與靈官馬元帥祕法中的驅邪法式研究〉,《國文學報》第51期,2012年6月,頁1-36。

第十一次(8月5日)
期末報告(一)


第十二次(8月10日)
道教諸神的世界
理查德‧馮‧格蘭(Richard von Glahn,萬志英),〈財富的法術:江南社會史上的五通神〉,收入韋思諦(Stepehn C. Averill)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141-196。
施舟人(Kristofer M. Schipper),〈滑稽神〉,氏著《中國文化基因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57-69。
閱讀材料:洪邁《夷堅志》
補充教材:戴安德(Edward L. Davis), 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第十三次(8月11日)
道教法術
李豐楙先生:《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1。
司馬虛(Michel Strickmann), “Demonology and Epidemiology”, Chinese Magical Medicin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58-88.
閱讀文本:《抱朴子》
補充教材:謝世維,〈中古道教史中的三皇文傳統研究〉,《清華學報》第44卷第1期(2014年1月),頁29-60。

第十四次(8月12日)
期末報告(二)


第十五次(8月17日)
道教法術:雷法
李遠國,〈論道教雷法的發展及其思想背景:以南宋為中心〉,in Florian C. Reiter ed., Purposes, Means and Convictions in Daoism: A Berlin Symposium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7), pp.201-220。
常志靜(Florian C. Reiter), Basic Conditions of Taoist Thunder Magic,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7.
閱讀材料:《道法會元‧雷霆玄論》
補充教材: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第十六次(8月18日)
道教法術與物質文化:神杖、鏡與劍
謝世維,〈天書與聖物:道教儀式中天書之物質化〉,氏著《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頁253-293。
吳真,〈斬邪與鎮國:道教劍的象徵意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主辦:「戰爭隱喻:衝突、生命、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14年10月。
閱讀文本:《葉淨能詩》
補充教材:李豐楙,〈六朝鏡劍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2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頁1-28。

第十七次(8月19日)
期末報告(三)

教學方式 Teaching approach

一、教師講授
二、課堂討論
三、學生報告

教學助理工作項目 Teaching assistant tasks

課程要求/評分標準 Course requirements/Grading standards

1.每週由一名同學負責閱讀教材及文獻導讀。
2.論文摘要:請挑選三篇課程教材,撰述1,000-1,500字左右的摘要,內容包括該篇論文的問題意識,作者觀點、論證過程、引述的材料等
3.期末報告:請挑選道教相關主題,撰寫8,000以上論文一篇(不含註釋)。請於課堂報告時提出2,000字以上的大綱。

參考書目 Textbook & references (為維護智慧財產權,請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1.嚴耀中、范荧:《宗教文獻學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上海書店,未著出版年。
3.傅勤家:《中國道教史》,上海書店,未著出版年。
4.(日)小林正美 著,王皓月 譯:《中國的道教》,濟南:齊魯書社,2010。
5.莊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臺北:學生,1986。
6.柳存仁 講演:《道教史探源》,北京:北京大學,2000。
7.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商務,2002。
8.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錄》,成都:巴蜀書社,2008。
9.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10.(法)索安(Anna Seidel),呂鵬志、陳平等 譯《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11.盧國龍:《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12.(日)小林正美 著,王皓月、李之美 譯:《唐代的道教與天師道》,濟南:齊魯書社,2013。
13.李小榮:《敦煌道教文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14.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2003。
15.倪彩霞:《道教儀式與戲劇表演型態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2005。
16.王漢民:《漢教神仙戲曲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17.李豐楙導讀:《不死的探求:抱朴子》(上)(下),臺北:時報,1996。
18.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北京:人民,1991三刷。
19.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學生,1986。
20.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學生,1996。
21.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臺北:學生,1997。
22.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
23.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24.(日)小南一郎 著,孫昌武 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
25.茍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1999。
26.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成都:四川人民,2003。
27.劉屹:《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華書局,2005。
28.劉屹:《神格與地域:漢唐間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9.呂鵬志:《唐前道教儀式史綱》,北京:中華書局,2008。
30.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8。
31.趙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2.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9。
33.丁煌:《漢唐道教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34.程樂松:《即神即心:真人之誥與陶弘景的信仰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5.吳光正、鄭紅翠、胡元翎 主編:《想像力的世界:二十世紀「道教與古代文學」論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36.劉藝:《鏡與中國傳統文化》,成都:巴蜀書社,2004。
37.(美)康豹(Paul R. Katz),吳光正、劉瑋 譯,劉耳 校:《多面向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2010。
38.(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9.(日)酒井忠夫 著,劉岳兵、何英鶯 譯:《中國善書研究(增補版)》(上)(下),南京:江蘇人民,2010。
40.周西波:《道教靈驗記考探:經法驗證與宣揚》,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
41.盛莉:《《太平廣記》仙類小說類目及其編纂研究》,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10。
42.吳光正:《八仙故事系統考論:內丹道宗教神話的建構及其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
43.(日)吉川忠夫編:《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出版,1993(平成四年)。
44.吳真:《為神性加注──唐宋葉法善崇拜的造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45.康笑菲(Xiaofei Kang)著,姚政志譯:《狐仙》,台北:博雅書屋,2009。
46.胡春濤:《老子八十一化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2。
47.張廣保編,宋學立譯:《多重視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3。
48.謝聰輝:《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台北:商務印書館,2013。
49.盧國龍;《道教內丹學探微》,成都:巴蜀,2001。
50.盧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2004。
51.(日)蜂屋邦夫 著,欽偉剛 譯:《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陽與馬丹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52.《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法國漢學》第五輯(敦煌學專號),北京:中華書局,2000。
53.《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法國漢學》第七輯(宗教史專號),北京:中華書局,2002。
54.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四輯(「道教文學」專號),北京:三聯書局,2009。

課程相關連結 Course related links

本課程附件 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是否禁止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